温哥华天空 温哥华天空
  • 信息版
  • 流星版
  • 流星文摘
  • 新闻
  • 美食
    • 点伙吃饭
    • 点伙约饭
  • 视频
  • 专栏
  • 论坛
  • 娱乐
    • 2016中国好声音
    • Sky秀
  • 折扣
  • 加国微信
登录 注册
  • 移民
  • 留学
  • 地产
  • 财经
  • 时事
  • 社会
  • 美食
  • 健康
  • 娱乐
  • 时尚
  • 教育
  • 科技
  • 法律
  • 生活
  • 旅游
  • 艺术
  • 史海
  • 人物
  • 名车
  • 家居
  1. 新闻首页 /
  2. 健康

    /
  • cover

    BC省居然列出黑熊被猎杀社区排行榜

    BC省的Vernon 市进入了一个任何社区都不愿意进入的前五名名单。 一个名为The Fur-Bearers的省级宣传团体将该市列入黑熊 "最致命社区 "名单,因为数据显示保护官员去年在该地区打死了16头黑熊。 Prince George市以36头黑熊被打死而位居第一。 "最终我们希望看到黑熊和人类在该省共存。我们希望保护黑熊,其中一个方法是确定那些存在真正问题的地区,"毛皮猎人组织的宣传和政策主任Aaron Hofman说。 "我们确实想挑战对黑熊使用致命武力的现状,并尽我们所能减少我们社区的杀戮数量。" 该组织希望通过信息自由申请获得的数据能促使居民减少人熊冲突,并最终减少被杀的熊的数量。 "霍夫曼说:"我们想把这些数据拿出来,从本质上装备居民......让他们知道在他们的社区存在一个问题,他们可以成为解决方案的一部分,以减少在该社区被杀害的熊的数量。 "因此,这可能意味着,在个人层面上,采取措施管理他们的吸引物,确保他们不喂养野生动物,不捡拾果树上的水果,但也倡导更强有力的法规,确保对喂养野生动物和吸引物的法规的执行。" 数据显示,与往年相比,去年弗农地区被保护官员杀死的黑熊数量异常多,看来破坏性的野火季节很可能起到了作用。 2021年,弗农附近的白石湖大火,在被控制之前,面积已超过8万公顷。 该省已证实,2021年该地区有一些熊因野火而被安乐死:或是因为它们受伤,或是因为它们闯入食物腐烂的疏散的房屋。 尽管如此,弗农的公共工程总经理表示,他对毛熊的数据感到惊讶。 "我们吃了一惊。克里斯-欧文斯说:"这并不是我们可以轻易得到的信息。 然而,巧合的是,市政府已经在努力更新其关于废物处理和动物吸引物的细则。 Ovens说,拟议的细则修改将规定垃圾不能在收集的前一天晚上摆放,"还将谈到居民的责任,储存他们的垃圾收集车,减少与此相关的吸引物。 该法规将使弗农市能够更积极地处理吸引熊的垃圾,而不是等待保护官员介入。 拟议的规则修改预计最早将在8月提交给市议会,如果得到市议会的支持,可能在今年秋天实施。   可悲的现实是,当人们没有采取这些预防措施时,熊就会被放倒以保证人们的安全。 "声明说:"保护官员服务处致力于最大限度地减少人类与野生动物的冲突,并减少全省社区内人们面临的风险。 "该局采取的所有预防行动都集中在保持熊的野性和确保吸引物的适当安全。可悲的现实是,当人们未能采取这些预防措施时,熊就会被放倒以保证人们的安全。"
    time 1 小时前
  • cover

    中国隔离政策更新 猴窦也将被查!

    真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 最近,随着新冠疫情的好转,中国方面逐渐放宽了对入境检测和隔离时间的要求。不过,华人们还来不及高兴,猴痘病毒在世界范围内的传播又加剧了人们的恐惧! 自5月初以来,猴痘病毒已经在包括加拿大在内的20多个非地方性流行国家出现,且已出现人际传播。为了防控猴痘疫情,中卫健委最新公布,对入境人员实施“新冠和猴痘”双重检测。 中国卫健委:入境人员隔离期间进行两种病毒双检 为了进一步做好猴痘疫情防疫工作,中国国家卫健委于7月1日发布了一份《猴痘防控技术指南(2022年版)》指南。该指南对猴痘目前的疫情概况,疾病特点,诊断等做了介绍。   图源:卫生应急办公室   指南从预防角度指出,出入境人员和涉疫地区人员需关注所在国的猴痘疫情信息。在猴痘地方性流行地区,尽量避免与啮齿类动物和灵长类动物(包括患病或死亡的动物)发生接触,不直接接触动物的血和肉,必须彻底煮熟后才能食用。处理染病动物或感染组织以及在屠宰过程中,应佩戴手套及其他适当的防护用品。 与此同时,《指南》还对疫区归国人员提出建议,相关人员需注意自我健康监测,出现皮疹等症状时,应主动就医,并告知接诊医生疫区旅行史,以助于诊断和治疗。若在国外有过接触史和暴露史,尚未出现症状,可主动联系当地疾控中心进行咨询和报备。   图源:网络 现有入境人员隔离期间,在排查新冠病毒感染的同时,各地应主动对入境人员进行猴痘病毒排查,特别是入境前21天内有猴痘疫情报告国旅居史的人员,密切监测出疹情况,发现可疑人员或疑似病例,应按相关规定及时报告辖区疾控机构并转送定点收治医疗机构。 《指南》还指出,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日常接诊发热伴出疹病人时,应注意询问病例流行病学史,同时进行病原学筛查,排除水痘、风疹、麻疹或其他明确病因引起。 加拿大确诊278宗猴痘病例!将获得更多疫苗,扩大接种范围! 加拿大首席医疗官表示,随着全国确诊病例达到278例,目前正着手获得更多疫苗以减少猴痘病例。她说,目前的疫苗来自加拿大国家紧急战略储备,仅在高风险地区有针对性的使用。     图源:CTV News 目前,魁省有7000多人接种了疫苗,安省也约有5000人接种了疫苗。 谭咏诗表示,截至6月29日,魁省报告了202例猴痘确诊病例,安省报告了67例,阿省报告了5例,BC省报告了4例。加拿大全国累计确诊病例已增至278例。 据报道,大多数病例是年龄在20至69岁之间的男性,并且大多数报告与其他男性发生亲密性接触。但谭咏诗也强调,无论性别或性取向如何,只要是与猴痘患者密切接触,即便只是接触患者个人物品,包括毛巾或床单,都可能被感染。   图源:Daily Mail 如果感染者的喉咙或嘴巴有病变,病毒可以通过呼吸道飞沫传播。然而,这需要持续的面对面接触。据悉,猴痘并不会像COVID-19一样通过气溶胶传播。 目前,加拿大公共卫生部已经与Bavarian Nordic公司签订了一份价值$5600万加元,为期五年的合同,以从他们那里购买用于治疗猴痘和天花的疫苗。预计将于2023年开始交付。 欧洲两周病例数翻三倍!WHO呼吁采取紧急行动! 世界卫生组织警告说,由于过去两周病例数增加了两倍,需要采取紧急行动来遏制猴痘病毒在欧洲的传播。     图源:CNBC 据WHO称,欧洲是该病毒的爆发中心,有90%确诊病例都来自那里。自6月15日以来,新感染病例增加了两倍,在31个欧洲国家出现了4500宗确诊病例。欧洲有99%的猴痘患者是21岁至40岁之间的男性。 对此,WHO欧洲负责人Henri Kluge呼吁各国政府采取行动,防止猴痘在欧洲蔓延,并警告说时间至关重要。 Kluge说,现在已经有少数病例显示,患者并非完全在性接触期间感染病毒,感染者的家庭成员、异性接触者,以及儿童也感染了这种病毒。在所有感染者中,有近10%患者住院隔离治疗,一名患者进入重症监护室,目前欧洲还未出现死亡病例。   图源:纽约时报 目前,世卫组织尚未宣布猴痘为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这是最高级别的警戒。但谭德塞表示,猴痘仍是一种不断演变的健康威胁,他呼吁各国政府加强检测、追踪接触者,并确保高危人群能够获得疫苗和抗病毒药物。 猴痘感染初期会出现与流感相似的症状,例如发烧、头痛、喉咙发炎、全身酸痛、寒战、疲惫、腹泻和淋巴结肿大。身体上会出现看起来像丘疹或水泡的皮疹。患者在出现皮疹时最具传染性。
    time 2天前
  • cover

    卑诗省顶住特鲁多压力 强势反对第四针

    不列颠哥伦比亚省卫生官员坚定地决定限制第四批COVID-19疫苗的接种数量,这与加拿大首席医疗官的建议完全相反。   尽管不断有压力要求改变立场,卑诗省只给70岁及以上的人、55岁以上的原住民和长期接受护理的人注射第四剂疫苗。这些人可以在最后一针的6个月后接受他们的第四剂。   加拿大首席公共卫生官员谭咏诗(Theresa Tam)说,由于高传播性的Omicron亚变体BA.4和BA.5的流通,在未来几周内可能会出现COVID-19病例的上升,这些变体比以前的变体更能逃避免疫力。   这就是为什么她敦促那些落后的人现在就补上他们的增强剂。     她向总理特鲁多强调了最新的疫苗接种状况的重要性,指出40%的加拿大人在打完主要的两针后仍然没有接受强化治疗,这使得加拿大在三针接种方面落后于其他G7国家。   特鲁多警告说,COVID-19可能在秋冬季节卷土重来,并说加强针可以帮助减少严重后果,缓解医疗系统的潜在压力。   联邦卫生部门之下的国家免疫咨询委员会已经建议各辖区准备为严重的COVID-19疾病风险增加的人提供新一轮的注射,无论他们已经接受了多少次加强剂量。这包括65岁及以上的人,长期护理或生活设施的居民,以及12岁及以上有潜在医疗条件的人,这些人有患严重COVID-19的高风险。   卑诗省省卫生官员邦尼-亨利(Bonnie Henry)告诉CBC的On The Coast节目,不列颠哥伦比亚省剩余的COVID-19疫苗库存正被优先用于大约120万符合条件的人,他们仍然没有得到强化注射。   亨利说:"我们不鼓励所有人都去接种第四针”。     温哥华传染病中心的医务主任布莱恩-康威(Brian Conway)博士反对该做法,虽然他同意优先为数百万不列颠哥伦比亚省人注射第三针疫苗,但该省围绕第四针疫苗发出的信息与联邦政府不一致,因此是混乱的。   例如,安大略省向60岁以上的人和18岁以上的原住民提供第四针疫苗。在魁北克省,任何18岁以上的人都可以进行第四次接种。
    time 2天前
  • cover

    大温居民注意了:医院面临重大调整!

    由于史戈米殊综合医院(Squamish General Hospital)人手短缺,所以海天地区(Sea to Sky)的产妇,本月将会被转送到大温地区的医院。 温哥华沿岸卫生局(VCH)周五宣布,鉴于史戈米殊综合医院7月初缺乏适当的工作人员,所以海天地区一些待产者可能被转送到狮门医院、圣保禄医院、卑诗妇女医院或列治文医院。 声明中写道,该卫生局明白到此次运作调整,可能会引起那些需要产科服务的人士忧虑,该卫生局为到就此而引起的任何不便,向病人及他们的家人致以诚挚的歉意。该方案将对大温地区医院的承载能力带来巨大的挑战。 位于北温哥华的狮门医院,是4个备选方案中最近的一个,距离史戈米殊有60多公里。列治文医院距离史戈米殊超过75公里。 史戈米殊综合医院在VCH的网站上,被列为海天走廊中唯一可供产妇分娩的医院。 VCH表示,他们正在努力解决人员配备问题,包括有针对性的招聘策略,和重新设计人员配备模式。
    time 3天前
  • cover

    加卫生部警告:今秋之前必须打第四针!

    加拿大国家免疫咨询委员会(NACI)刚刚建议,在加拿大未来可能出现又一波新冠疫情之前,在今年秋天进行疫苗加强针的注射。 在周三发布的新闻稿中,NACI表示,各管辖区应该计划为新冠重症风险增加的人提供疫苗加强剂,无论他们之前已经接种了多少剂加强剂。   NACI说,这包括65岁及以上的人,长期护理或生活设施的居民,以及12岁及以上有潜在健康状况而处于重症高风险的人。 该建议还包括原住民、种族化和边缘化社区的成年人,这些社区的感染可能造成不成比例的后果,以及移民工人宿舍、庇护所、惩教设施和集体之家。 NACI还建议向12岁至64岁的所有其他个人提供疫苗加强剂,无论他们之前接种过多少剂量的加强剂。 NACI表示,在合适疫苗的证据时,将提供秋季接种加强剂的COVID-19疫苗类型。 NACI在新闻稿中说:“目前加拿大的COVID-19病例,包括住院和死亡人数正在下降。然而,未来一波COVID-19的可能性、时间和严重程度都不确定。” “与其他呼吸道病毒一样,COVID-19的发病率可能会在秋末和冬季增加,从而给个人和社区带来风险,并增加卫生系统的压力。” NACI是一个外部咨询机构,向加拿大公共卫生署(PHAC)提供“独立、持续和及时的医疗、科学和公共卫生建议”。   加拿大新冠疫苗接种最新数据。图源:Canada.ca 今年春天,许多省份扩大了接种第4剂疫苗的资格范围,将接种年龄限制降至包括中年人和较年轻的原住居民。 首席公共卫生官谭咏诗本月早些时候预测,今年晚些时候,在更冷的季节到来之前,将会有一场“大型宣传”,让更多的人接种疫苗。 她指出,“更多的人”需要接种加强剂,加拿大人应该尽他们所能保护自己,即使某些措施如口罩和额外的疫苗剂量并不属于公共卫生措施的建议范围。 她在6月17日的记者会上说:“病毒还没有离开。它会继续传染,疫情会有波动。”
    time 6天前
  • cover
    33分钟前

    敢喝吗?居然用冲厕水酿啤酒,有人表示口感清爽

    夏天一到,又到了吃烧烤、喝啤酒的时候。 大街小巷的烧烤摊子,无不见几个歪七扭八的酒瓶子。不来上几瓶冰爽解渴的啤酒,这个炎热的夏天,总觉得少了些什么。 最近新加坡应势推出了一款啤酒,一推出就引发众多网民的关注和热议。 大家可能会想,一款啤酒而已,有什么值得大家注意的,难不成是金子酿的? 这款啤酒还真不是用金子酿的,但是是用回收的冲厕水酿造的。 而且还有部分消费者表示,口感非常清爽柔和,值得一尝。 不知道大家现在是个什么反应,反正总是有点微微不适。 冲厕水,酿啤酒,这是哪个奇葩想出来的。 不说口感到底咋样,这个卫生,达标了吗? 据报道,这款啤酒,是由新加坡公用事业局和当地著名酿造啤酒制造商Brewerkz合作制作的。 所酿造的这款新生啤酒名叫Nerbrew,酒中高达95%的成分,都是由污水和尿液过滤而成的回收水构成的。 制作时工厂会先对回收水进行紫外线消毒,随后使用顶尖的过滤膜过滤掉其中的有害杂质。 然后在其中加入麦芽、啤酒花等制作的酵母。 啤酒厂在推销此啤酒时宣称,Nerbrew采用最高级的原料。顶级的德国大麦芽,芳香的Citra和Calypso啤酒花,挪威农舍酿造酵母。 一入口即可尝到顺滑犹如烘烤过的蜂蜜般的味道,非常适合在新加坡热带气候下饮用。 啤酒制造厂的总裁更是表示,这款啤酒不仅展示了新生水的高品质,也证明了可持续发展也可以是“很美味的”。 啊,这个。 咱就是说,总裁也会喝他家的这个啤酒吗? 虽然原料看着确实还挺高级,全是进口的。但一想到厕水,是真的有些难以下咽呀。 看到这可能有朋友开始好奇了,为啥要用回收的厕水酿造啤酒呢,这个地方是有多缺水。 大家要这么想的话就猜对了,新加坡,还真就很缺水。 新加坡位于马来半岛南端、马六甲海峡出入口,是由新加坡岛及附近63个小岛组成的。 看着临近大海,应该是不缺水。但其实不然,新加坡的淡水资源十分匮乏。人均水资源全球排名倒数第二,只比地处沙漠的摩洛哥多一点。 用水一直依赖从马来西亚进口,但两国1962年签署的水供协议将在2061年到期。之后的水资源从哪来,都是未知的,新加坡能不担忧吗。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新加坡建海水淡化厂,研究新生水,别名Newater。 Newater就是采用过滤、紫外线杀菌等技术将政府集中处理过得生活、工业化污水进一步净化、形成的高品质纯净水,给民众饮用。 这款新生啤酒也是用Newater新生水酿造的,但不知道为啥偏偏选中了回收的冲厕水。 目前这款啤酒已经在新加坡各大超市卖场上架了,也开启了线上购买渠道。 将以每包三罐的形式出售,每罐售价4.50元。 有网友表示,“喝酒的和不喝酒的都沉默了。” “怪不得有人把啤酒叫马尿。” “以后不喝进口啤酒了。”
  • cover
    1 小时前

    BC省居然列出黑熊被猎杀社区排行榜

    BC省的Vernon 市进入了一个任何社区都不愿意进入的前五名名单。 一个名为The Fur-Bearers的省级宣传团体将该市列入黑熊 "最致命社区 "名单,因为数据显示保护官员去年在该地区打死了16头黑熊。 Prince George市以36头黑熊被打死而位居第一。 "最终我们希望看到黑熊和人类在该省共存。我们希望保护黑熊,其中一个方法是确定那些存在真正问题的地区,"毛皮猎人组织的宣传和政策主任Aaron Hofman说。 "我们确实想挑战对黑熊使用致命武力的现状,并尽我们所能减少我们社区的杀戮数量。" 该组织希望通过信息自由申请获得的数据能促使居民减少人熊冲突,并最终减少被杀的熊的数量。 "霍夫曼说:"我们想把这些数据拿出来,从本质上装备居民......让他们知道在他们的社区存在一个问题,他们可以成为解决方案的一部分,以减少在该社区被杀害的熊的数量。 "因此,这可能意味着,在个人层面上,采取措施管理他们的吸引物,确保他们不喂养野生动物,不捡拾果树上的水果,但也倡导更强有力的法规,确保对喂养野生动物和吸引物的法规的执行。" 数据显示,与往年相比,去年弗农地区被保护官员杀死的黑熊数量异常多,看来破坏性的野火季节很可能起到了作用。 2021年,弗农附近的白石湖大火,在被控制之前,面积已超过8万公顷。 该省已证实,2021年该地区有一些熊因野火而被安乐死:或是因为它们受伤,或是因为它们闯入食物腐烂的疏散的房屋。 尽管如此,弗农的公共工程总经理表示,他对毛熊的数据感到惊讶。 "我们吃了一惊。克里斯-欧文斯说:"这并不是我们可以轻易得到的信息。 然而,巧合的是,市政府已经在努力更新其关于废物处理和动物吸引物的细则。 Ovens说,拟议的细则修改将规定垃圾不能在收集的前一天晚上摆放,"还将谈到居民的责任,储存他们的垃圾收集车,减少与此相关的吸引物。 该法规将使弗农市能够更积极地处理吸引熊的垃圾,而不是等待保护官员介入。 拟议的规则修改预计最早将在8月提交给市议会,如果得到市议会的支持,可能在今年秋天实施。   可悲的现实是,当人们没有采取这些预防措施时,熊就会被放倒以保证人们的安全。 "声明说:"保护官员服务处致力于最大限度地减少人类与野生动物的冲突,并减少全省社区内人们面临的风险。 "该局采取的所有预防行动都集中在保持熊的野性和确保吸引物的适当安全。可悲的现实是,当人们未能采取这些预防措施时,熊就会被放倒以保证人们的安全。"
  • cover
    2天前

    中国隔离政策更新 猴窦也将被查!

    真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 最近,随着新冠疫情的好转,中国方面逐渐放宽了对入境检测和隔离时间的要求。不过,华人们还来不及高兴,猴痘病毒在世界范围内的传播又加剧了人们的恐惧! 自5月初以来,猴痘病毒已经在包括加拿大在内的20多个非地方性流行国家出现,且已出现人际传播。为了防控猴痘疫情,中卫健委最新公布,对入境人员实施“新冠和猴痘”双重检测。 中国卫健委:入境人员隔离期间进行两种病毒双检 为了进一步做好猴痘疫情防疫工作,中国国家卫健委于7月1日发布了一份《猴痘防控技术指南(2022年版)》指南。该指南对猴痘目前的疫情概况,疾病特点,诊断等做了介绍。   图源:卫生应急办公室   指南从预防角度指出,出入境人员和涉疫地区人员需关注所在国的猴痘疫情信息。在猴痘地方性流行地区,尽量避免与啮齿类动物和灵长类动物(包括患病或死亡的动物)发生接触,不直接接触动物的血和肉,必须彻底煮熟后才能食用。处理染病动物或感染组织以及在屠宰过程中,应佩戴手套及其他适当的防护用品。 与此同时,《指南》还对疫区归国人员提出建议,相关人员需注意自我健康监测,出现皮疹等症状时,应主动就医,并告知接诊医生疫区旅行史,以助于诊断和治疗。若在国外有过接触史和暴露史,尚未出现症状,可主动联系当地疾控中心进行咨询和报备。   图源:网络 现有入境人员隔离期间,在排查新冠病毒感染的同时,各地应主动对入境人员进行猴痘病毒排查,特别是入境前21天内有猴痘疫情报告国旅居史的人员,密切监测出疹情况,发现可疑人员或疑似病例,应按相关规定及时报告辖区疾控机构并转送定点收治医疗机构。 《指南》还指出,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日常接诊发热伴出疹病人时,应注意询问病例流行病学史,同时进行病原学筛查,排除水痘、风疹、麻疹或其他明确病因引起。 加拿大确诊278宗猴痘病例!将获得更多疫苗,扩大接种范围! 加拿大首席医疗官表示,随着全国确诊病例达到278例,目前正着手获得更多疫苗以减少猴痘病例。她说,目前的疫苗来自加拿大国家紧急战略储备,仅在高风险地区有针对性的使用。     图源:CTV News 目前,魁省有7000多人接种了疫苗,安省也约有5000人接种了疫苗。 谭咏诗表示,截至6月29日,魁省报告了202例猴痘确诊病例,安省报告了67例,阿省报告了5例,BC省报告了4例。加拿大全国累计确诊病例已增至278例。 据报道,大多数病例是年龄在20至69岁之间的男性,并且大多数报告与其他男性发生亲密性接触。但谭咏诗也强调,无论性别或性取向如何,只要是与猴痘患者密切接触,即便只是接触患者个人物品,包括毛巾或床单,都可能被感染。   图源:Daily Mail 如果感染者的喉咙或嘴巴有病变,病毒可以通过呼吸道飞沫传播。然而,这需要持续的面对面接触。据悉,猴痘并不会像COVID-19一样通过气溶胶传播。 目前,加拿大公共卫生部已经与Bavarian Nordic公司签订了一份价值$5600万加元,为期五年的合同,以从他们那里购买用于治疗猴痘和天花的疫苗。预计将于2023年开始交付。 欧洲两周病例数翻三倍!WHO呼吁采取紧急行动! 世界卫生组织警告说,由于过去两周病例数增加了两倍,需要采取紧急行动来遏制猴痘病毒在欧洲的传播。     图源:CNBC 据WHO称,欧洲是该病毒的爆发中心,有90%确诊病例都来自那里。自6月15日以来,新感染病例增加了两倍,在31个欧洲国家出现了4500宗确诊病例。欧洲有99%的猴痘患者是21岁至40岁之间的男性。 对此,WHO欧洲负责人Henri Kluge呼吁各国政府采取行动,防止猴痘在欧洲蔓延,并警告说时间至关重要。 Kluge说,现在已经有少数病例显示,患者并非完全在性接触期间感染病毒,感染者的家庭成员、异性接触者,以及儿童也感染了这种病毒。在所有感染者中,有近10%患者住院隔离治疗,一名患者进入重症监护室,目前欧洲还未出现死亡病例。   图源:纽约时报 目前,世卫组织尚未宣布猴痘为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这是最高级别的警戒。但谭德塞表示,猴痘仍是一种不断演变的健康威胁,他呼吁各国政府加强检测、追踪接触者,并确保高危人群能够获得疫苗和抗病毒药物。 猴痘感染初期会出现与流感相似的症状,例如发烧、头痛、喉咙发炎、全身酸痛、寒战、疲惫、腹泻和淋巴结肿大。身体上会出现看起来像丘疹或水泡的皮疹。患者在出现皮疹时最具传染性。
  • cover
    2天前

    卑诗省顶住特鲁多压力 强势反对第四针

    不列颠哥伦比亚省卫生官员坚定地决定限制第四批COVID-19疫苗的接种数量,这与加拿大首席医疗官的建议完全相反。   尽管不断有压力要求改变立场,卑诗省只给70岁及以上的人、55岁以上的原住民和长期接受护理的人注射第四剂疫苗。这些人可以在最后一针的6个月后接受他们的第四剂。   加拿大首席公共卫生官员谭咏诗(Theresa Tam)说,由于高传播性的Omicron亚变体BA.4和BA.5的流通,在未来几周内可能会出现COVID-19病例的上升,这些变体比以前的变体更能逃避免疫力。   这就是为什么她敦促那些落后的人现在就补上他们的增强剂。     她向总理特鲁多强调了最新的疫苗接种状况的重要性,指出40%的加拿大人在打完主要的两针后仍然没有接受强化治疗,这使得加拿大在三针接种方面落后于其他G7国家。   特鲁多警告说,COVID-19可能在秋冬季节卷土重来,并说加强针可以帮助减少严重后果,缓解医疗系统的潜在压力。   联邦卫生部门之下的国家免疫咨询委员会已经建议各辖区准备为严重的COVID-19疾病风险增加的人提供新一轮的注射,无论他们已经接受了多少次加强剂量。这包括65岁及以上的人,长期护理或生活设施的居民,以及12岁及以上有潜在医疗条件的人,这些人有患严重COVID-19的高风险。   卑诗省省卫生官员邦尼-亨利(Bonnie Henry)告诉CBC的On The Coast节目,不列颠哥伦比亚省剩余的COVID-19疫苗库存正被优先用于大约120万符合条件的人,他们仍然没有得到强化注射。   亨利说:"我们不鼓励所有人都去接种第四针”。     温哥华传染病中心的医务主任布莱恩-康威(Brian Conway)博士反对该做法,虽然他同意优先为数百万不列颠哥伦比亚省人注射第三针疫苗,但该省围绕第四针疫苗发出的信息与联邦政府不一致,因此是混乱的。   例如,安大略省向60岁以上的人和18岁以上的原住民提供第四针疫苗。在魁北克省,任何18岁以上的人都可以进行第四次接种。
  • cover
    3天前

    感染猴痘症状惊人:全身红肿!私处充满脓液!

    天啊!猴痘真的太恐怖了! 一个得了猴痘的北美小哥因为在视频中谈论他的感染病经历和病症而在网上爆火。 图源:TikTok 警察在纽约市和洛杉矶之间通勤的Matt Ford曾因为皮肤接触洛杉矶的一位朋友而感染猴痘病毒。 他在一篇文章中写道,他注意到他的“私处”也有症状。 图源:TikTok 在文章中,他解释说,他上周在Twitter和TikTok上谈论了他的病情,并且希望在纽约的“Pride节”之前阻止出现更多感染。 根据Ford的说法,当时,疾病控制和预防中心花了三天时间才给他出示正式诊断书。“这是由于缺乏测试,并且人们还没有安全掌握它。” 随后,Ford表示猴痘病毒的症状之一,红肿的脓包开始蔓延到他身体的其他部位,包括他的脸、手臂、手和腹部。 图源:推特@Matt Ford “我总共找到了25个,还有一些在更敏感的区域,那些往往是最痛苦的。太痛苦了,我不得不去看医生,吃止痛药才能入睡,”他说。 图源:推特@Matt FordFord 还发现,这些红肿的包里开始充满脓液并开始发痒。 他还出现了类似流感的症状,包括发烧和咳嗽。 他的症状于6月17日首次出现,当时猴痘感染者在美国首次达到三位数。有人警告说,这个数字可能不准确,因为目前的测试数量很少。
  • cover
    3天前

    大温居民注意了:医院面临重大调整!

    由于史戈米殊综合医院(Squamish General Hospital)人手短缺,所以海天地区(Sea to Sky)的产妇,本月将会被转送到大温地区的医院。 温哥华沿岸卫生局(VCH)周五宣布,鉴于史戈米殊综合医院7月初缺乏适当的工作人员,所以海天地区一些待产者可能被转送到狮门医院、圣保禄医院、卑诗妇女医院或列治文医院。 声明中写道,该卫生局明白到此次运作调整,可能会引起那些需要产科服务的人士忧虑,该卫生局为到就此而引起的任何不便,向病人及他们的家人致以诚挚的歉意。该方案将对大温地区医院的承载能力带来巨大的挑战。 位于北温哥华的狮门医院,是4个备选方案中最近的一个,距离史戈米殊有60多公里。列治文医院距离史戈米殊超过75公里。 史戈米殊综合医院在VCH的网站上,被列为海天走廊中唯一可供产妇分娩的医院。 VCH表示,他们正在努力解决人员配备问题,包括有针对性的招聘策略,和重新设计人员配备模式。
  • cover
    6天前

    加卫生部警告:今秋之前必须打第四针!

    加拿大国家免疫咨询委员会(NACI)刚刚建议,在加拿大未来可能出现又一波新冠疫情之前,在今年秋天进行疫苗加强针的注射。 在周三发布的新闻稿中,NACI表示,各管辖区应该计划为新冠重症风险增加的人提供疫苗加强剂,无论他们之前已经接种了多少剂加强剂。   NACI说,这包括65岁及以上的人,长期护理或生活设施的居民,以及12岁及以上有潜在健康状况而处于重症高风险的人。 该建议还包括原住民、种族化和边缘化社区的成年人,这些社区的感染可能造成不成比例的后果,以及移民工人宿舍、庇护所、惩教设施和集体之家。 NACI还建议向12岁至64岁的所有其他个人提供疫苗加强剂,无论他们之前接种过多少剂量的加强剂。 NACI表示,在合适疫苗的证据时,将提供秋季接种加强剂的COVID-19疫苗类型。 NACI在新闻稿中说:“目前加拿大的COVID-19病例,包括住院和死亡人数正在下降。然而,未来一波COVID-19的可能性、时间和严重程度都不确定。” “与其他呼吸道病毒一样,COVID-19的发病率可能会在秋末和冬季增加,从而给个人和社区带来风险,并增加卫生系统的压力。” NACI是一个外部咨询机构,向加拿大公共卫生署(PHAC)提供“独立、持续和及时的医疗、科学和公共卫生建议”。   加拿大新冠疫苗接种最新数据。图源:Canada.ca 今年春天,许多省份扩大了接种第4剂疫苗的资格范围,将接种年龄限制降至包括中年人和较年轻的原住居民。 首席公共卫生官谭咏诗本月早些时候预测,今年晚些时候,在更冷的季节到来之前,将会有一场“大型宣传”,让更多的人接种疫苗。 她指出,“更多的人”需要接种加强剂,加拿大人应该尽他们所能保护自己,即使某些措施如口罩和额外的疫苗剂量并不属于公共卫生措施的建议范围。 她在6月17日的记者会上说:“病毒还没有离开。它会继续传染,疫情会有波动。”
  • cover
    6天前

    BA.5发威! 加国延长防疫措施! 重启口罩令!

    Covid病毒新变体BA.4和BA.5进入北美后肆虐扩散,能逃避疫苗的免疫保护,恐引起新一波疫情。 目前这两种变种病毒已占美国活跃病例的一半,致使病例不减反増。专家警告说,随着局部爆发增加,疫情恐更严重。BA4和BA5相比之前的变种,具有更强的传染性,研究显示,这两亚型能再次感染得过新冠的人。 相比之下,加拿大只是沦陷得慢一点。BA.5已在东部传播,据报告,5月到6月短短一个月,BA5变种从只占到阳性比例3.1%增长到6.7%,在下个月预计占比将会增长到44%。 眼见今年夏天,加拿大新冠病例将激增,恐发新一波疫情,全国各地卫生专业医生忍不住了,纷纷呼吁重启口罩令。 急诊医生们站出来表态:取消口罩令后人们以为疫情结束,但急诊室每天仍面临一波又一波的新冠患者,戴口罩就是保护自己的最直接方式! 就在今天下午,政府宣布,加拿大新冠防疫边境措施将延长!包括ArriveCAN应用程序措施,以及对未接种疫苗的旅客进行检测和强制隔离。 原本为了解决飞机延误问题,加拿大机场暂取消新冠检测,将检测移出机场。一共分两阶段,第一阶段是6月11日至30日的暂停期,所有机场的强制性随机新冠检测都暂停,但未接种疫苗的旅客将继续现场接受检测。第二阶段则是从7月1日起,所有测试(包括未接种疫苗旅客)都将在机场外进行。 现在,政府将原本的暂停期延长至7月中旬,并表示加拿大新冠防疫边境措施将持续到2022年9月30日。 卫生部长杜克洛斯在新闻发布会上说:“随着我们进入COVID-19应对措施的下一阶段,也别忘记大流行还没有结束。我们必须继续尽我们所能,保护自己和他人免受病毒感染。” 过去1个月,美国、以色列、葡萄牙、法国和意大利等国的COVID-19病例有所增加,更具传染性的Omicron亚型BA4和BA5登上美国后更是席卷全国。 短短一周内,BA.4和BA.5从占美国新增病例的三分之一,极速上升现已超过一半,成为美国主导病毒株。 它们在今年3月被列入世卫组织(WHO)监测清单,并被欧洲疾控中心(ECDP)指定为值得关注变种。 相比之前的Omicron亚型变种,BA.4/5的耐药性竟然高了约4.2倍,因此更有可能导致疫苗突破感染。 目前所有可用的新冠疫苗版本,都是根据2年前的原始新冠病毒而配制。 虽然它们在大多数情况下仍能有效预防严重感染或死亡,但Omicron病毒不断突变,增强了耐药性和抗药能力,逃避疫苗保护,再次传播感染人体。 由于担心新毒株,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 (FDA) 计划推出专门针对Omicron 变体而新配制的新冠疫苗。包括辉瑞、Moderna和Novavax在内的几家疫苗制造商,正在测试新版新冠疫苗,以更好对抗Omicron变种。但是新疫苗的研发恐不顺利,辉瑞和Moderna出来“打预防针”,表示说:他们的新疫苗似乎能对抗Omicron亚型,尽管这种保护作用不如对抗BA.1那么强。眼见加拿大新变种案例激增,目前又没有更好的疫苗预防,全国各地卫生专家医生坐不住了,只能呼吁群众戴口罩。美国和欧洲已成先例,面对疫情的上升趋势,多伦多急诊医生Dr. Pirzada对加拿大口罩令现状十分不满,质问为什么不吸取前车之鉴,加强预防,避免重蹈覆辙。 室内公共场所再次强制戴口罩,是防止再一次病例激增的最直接有效的方法。 目前,加拿大要求乘坐飞机和火车的乘客戴口罩,但大多数场所已不再强制戴口罩。人山人海的街道、坐满人的餐馆和影院,戴口罩的人寥寥无几。 不少人自以为打了三针疫苗已经安全,可是就连总理特鲁多在打完疫苗后,也在本月第二次感染上了新冠。 得上新冠后,不是只有患者常说的,像流感般发热喉疼几天就好了。 美国近期一项调查显示,感染过新冠病毒的成年人中,近1/5的人仍在遭受新冠长期症状的折磨,即便是身体健康的年轻人,也可能长期卧床,难以呼吸。最新研究还发现,50岁以上的人如果感染过新冠病毒,更有可能带状疱疹发作。 带状疱疹(shingles)是一种病毒感染,症状是在躯干的一侧出现疼痛的水泡,需要长达五周,才能痊愈。带状疱疹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引起。人得过水痘后,病毒会在体内休眠几十年,然后重新激活,导致带状疱疹。 罕见的情况下,水痘带状疱疹病毒还会导致莱姆病(Ramsay Hunt Syndrome),致使面瘫。莱姆病是一种神经系统疾病,当带状疱疹爆发,影响到一侧耳朵附近的面神经,会影响到左右平衡、听觉、味觉、面部运动,甚至是闭眼睛的动作。专家医生们理解人们对公共卫生规定感到厌倦,没有必要在任何地方或永远都戴口罩。但与此同时,他们强调,在杂货店、公共交通工具、医疗诊所和任何弱势人群去的地方都应该要求戴口罩;其他地方可以强烈推荐戴口罩。 过去几个月,虽然疫情从高峰到低谷,但是病毒一波接一波地传播,社区传播并没有真正降得很低。 加拿大的COVID-19周报最新更新数据显示,全国每周新增15,047宗病例。虽然这一数字低于1月份Omicron高峰期的每周288,771例,但与11月持平。 有人认为,病例数字高不再是大问题,因为它们不会导致死亡或严重疾病。但他们全然不顾死亡和重症仍存在的事实.截至6月20日,全国每天有3350人住院,与去年12月底大致相同。截至6月18日,每周有137人死亡,接近1月1日记录的水平。 现在的医疗系统仍面临巨大压力,救护车和急诊部门等待时间过长,不少癌症和需要做手术的患者要等数月甚至几年才能得到治疗。 医生们指出,各地公共卫生部门表示戴口罩是个人选择,仍然建议在公共室内场合戴口罩,但是要求与强烈建议是完全不同的。 当周围的人都不戴口罩,个人很难遵循建议。当学校的教师或校长等停止戴口罩时,就会向其他人传递这样的信息:他们不需要戴口罩。 在加拿大,单纯依靠疫苗来控制COVID-19显然没怎么奏效,更何况新变亚种的疫苗还没出来。在这种情况下,医生们提醒道:“重要的是要意识到我们需要多层保护,而口罩是必不可少的一层。” 专家们无奈地表示,许多人仍然不明白COVID-19是通过空气传播的。公共场所能看到洗手液,但人们却不戴口罩。 Dr. Wurster说,从理论上讲,如果感染的可能性很低,人们可以不戴口罩。但问题是检测和数据不足,这就不可能知道什么时候感染率低。 他说:“戴口罩这件事最大的讽刺之一,是让人们自己评估是否戴口罩的风险。没人能自己评估风险。我们给不出数据,公众怎么会知道有多危险。” 大家还是好好戴口罩吧!
  • cover
    6天前

    WHO警告:新冠再变种! 上周暴增20%确诊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的数据,全球新增新冠病例,上周增20%,令全球病例总数超越410万宗。 世卫表示,中东地区的每周新增病例最多,达47%;欧洲及东南亚的感染人数增加约32%,北美病例亦上升约14%。 世卫总干事谭德塞(Tedros Adhanom Ghebreyesus)表示,全球有110个国家的新冠病例呈上升趋势,主要是由Omicron的再变种病毒BA.4及BA.5所推动。   谭德塞表示,疫情正在发生变化,至今仍未结束;他强调,随着各国放松检测,追踪新冠病毒的能力正“受到威胁”;他警告,在捕捉新兴与潜在危险的新变种病毒上已变得更加困难。 他呼吁最脆弱的社群要接种疫苗,当中包括医护人员及60岁以上人士;他表示,全球仍有数亿人未有接种疫苗,这些人正面对严重疾病与死亡的风险。
  • cover
    1星期前

    大温夏天热爆!上车直接开冷气错了!

    「空調要是這麼開,那就大錯特錯了!」現在天氣越來越熱,很多人一上車就是開冷氣,抖音帳號「聰哥說車」便整理4要點,直呼要吹得舒服又省油其實有訣竅,最後1點有「90%的人都疏忽了」。 首先,「聰哥說車」表示,夏天開冷氣時,一定要先打開2分鐘的外循環,這樣可以將車內的熱氣吹出去;等到吹出去之後,再打開AC並切換成內循環,這樣車內不但涼得快,「而且製冷效果一級棒」。 第二,下雨天時,擋風玻璃往往很容易起霧,開冷氣的時候,除了打開AC和外循環,「聰哥說車」也透露,「一定要把吹風模式給調整為吹玻璃」,這樣玻璃就不會起霧了。 第三,塞車時若有開冷氣,除了打開AC之外,「聰哥說車」強調「一定要打開內循環」,這樣車內不但涼快,且車外的廢氣也不會進來。第四,冬天關掉AC後,可以再打開外循環,這樣玻璃才比較不會起霧,且特別省油。 「聰哥說車」最後也說,如果在車內休息並開冷氣,最好將窗戶打開到兩指寬的縫隙,以確保空氣流通,「不然睡醒之後,頭會特別脹」。 不過,底下就有網友不禁納悶,「我車沒有外循環啊?」對此,「聰哥說車」則回應,「那就是集成在一個按鍵上了,燈不亮就是外循環」。 此外,除了夏天開冷氣外,很多人冬天都會開暖氣,但是暖氣卻容易讓擋風玻璃起霧。對此,就有內行網友表示,只要拿香皂抹車窗,就能夠撐很久;或是打開外循環,就很舒服不會起霧了。
  • cover
    1星期前

    得过新冠的人易染带状疱疹!50岁以上尤甚

    一项新的研究发现,50岁以上的人如果感染过新冠病毒(COVID-19),更有可能带状疱疹发作。 上月发表在《传染病开放论坛》(Open Forum Infectious Diseases)期刊上的一项研究对40万名COVID-19感染者和160万名未感染者的数据做了分析。 研究发现,50岁以上的成年人中曾经感染过COVID-19的人,在6个月内患带状疱疹的可能性要高出15%。那些因感染COVID-19而住院的人,带状疱疹发病的风险增加到21%。 带状疱疹(shingles)是一种病毒感染,症状是在躯干的一侧出现疼痛的水泡。需要长达五周的时间才能痊愈。 带状疱疹是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引起的,这种疱疹病毒会引起水痘。多伦多急诊医生Dr. Kashif Pirzada解释说,人得过水痘后,病毒会在体内休眠几十年,然后重新激活,导致带状疱疹。 他在周二接受CTV采访时说:“它永远不会完全离开你的身体。你的免疫系统会像拔河比赛一样控制着它。“如果免疫系统受到严重冲击,比如感染COVID,或者你睡眠不好,吃得不好……它就可能会突然爆发,导致带状疱疹。” 在罕见的情况下,水痘带状疱疹病毒还会导致一种名为拉姆齐·亨特综合征(Ramsay Hunt Syndrome)的神经系统疾病。其症状是面瘫,即带状疱疹爆发影响到一侧耳朵附近的面神经。Dr. Pirzada说,这种影响可能是毁灭性的。本月早些时候,明星贾斯汀·比伯(Justin Bieber)就被诊断患有拉姆齐·亨特综合征,被迫取消了一系列巡演。 Dr. Pirzada说:“它会影响你的平衡、听觉、味觉、面部运动,甚至是闭眼睛的动作。” “复苏过程是漫长的。如果尽早开始使用抗病毒药物,效果会更好。但复苏可能需要几个月,甚至几年的时间。” Dr. Pirzada说,目前,对已经患过水痘的人来说,预防带状疱疹的最好办法是接种带状疱疹疫苗。 自2000年以来,加拿大的儿童就可以接种水痘疫苗,而带状疱疹疫苗目前只推荐50岁以上的成年人接种。一些省份向老年人免费提供疫苗,倡权人士希望全国其他省份也能效仿。 国家免疫咨询委员会(NACI)也在考虑向18岁及以上有免疫缺陷或免疫功能低下的人推荐接种该疫苗。 另外,对于网上流传的关于COVID-19疫苗导致带状疱疹爆发的说法,Dr. Pirzada表示那不是真的。 他说:“在你因为接种疫苗而得带状疱疹之前,你会赢几次乐透649。”
  • cover
    1星期前

    加拿大女子哭诉:66岁丈夫没能等到做手术

    Gay Clarke一直想要知道到底哪里错了。她说:“我做了所有的假设。” 她和丈夫Mark Clarke住在新斯科舍省的Kentville小镇,直到66岁的丈夫于今年2月份去世。 Gay说,丈夫Mark在原本计划进行心脏手术的前一天去世,但由于缺乏可用的ICU床位,该手术被推迟了。 她说,医生担心如果Mark留在医院,他会感染COVID-19。Gay说:“也许感染新冠,会比最后发生的结果更好。” 她表示,回忆丈夫人生最后的整个过程是很痛苦的。 Mark于2021年7月首次因为胸痛去看医生。然而,过了几个月,也没有得到医生的回复。随着疼痛加剧,Mark在11月份再次打急救电话。 Gay说,丈夫被迫等到1月份才能进行另一项检查。最后,检查结果显示,他有两处血栓,急需做手术。 他们又等了两周,没有收到医生的消息,而手术计划在一个月之后进行。但是,Mark等不下去了,在家里遭受了致命的心脏病发作。 Gay说:“我对这个医疗系统很生气,这本不应该发生。” Mark Clarke是当地社区的杰出人士。在去世之前,他是Kentville Lions Club的主席,在当地组织即兴演奏会活动,并为长期护理机构的居民表演。Gay说:“Mark深受每个人的喜爱。在他去世后的几周内,有很多人打电话给我,以至于我最后把电话线拔掉了。” “Mark是我见过的最善解人意、最有爱心的人,他是真诚的。大家都看到了这些。” 现在,Gay搬去了New Minas小镇,每天都在处理各种事情。她说,有些日子真的很难。 “5月是最为艰难的月份。这个月有我的生日,有我们的结婚纪念日,有母亲节,有露营开始的第一天——我们都是露营爱好者。” Gay说,Mark从来不会让她把注意力集中在负面事情上,但现在的她还是会情不自禁。 她说,新斯科舍省的医疗系统已经坏了,她不相信它会得到修复。 “我不知道答案会是什么,我也不认为有人会知道。” 
  • cover
    1星期前

    最新研究:女性比男性更容易患上新冠后遗症!

    据CTV News报道,最新研究发现,与男性相比,女性更容易患上长期新冠综合症,俗称“新冠后遗症”。 新冠后遗症一般会在患者康复后至少持续四周,有些甚至会持续数月。 这项研究由强生公司首席医疗官健康女性团队办公室进行。研究人员发现,女性患新冠后遗症的几率要比男性高出22%。 该研究结果于本周一发表在同行评审的期刊Current Medical Research and Opinion上。 虽然对新冠后遗症的了解有限,但这种综合症可能会使人衰弱,据信会影响10%-30%的感染者。   图源:美联社 先前的研究表明,在COVID-19的急性期,女性要比男性更不容易患上严重疾病,但是,研究人员指出,很少有研究评估与新冠后遗症相关的性别差异。 新研究发现,患上新冠后遗症的女性表现出多种症状,包括耳鼻喉呼吸问题、情绪和神经系统疾病、皮疹、肌肉骨骼疼痛和疲劳,以及胃肠道和风湿性疾病。 而研究人员发现,男性更容易出现内分泌疾病,例如糖尿病和肾脏问题。 该研究的作者说,这些发现强调了对性别分类研究的迫切需要,并表示女性和男性之间免疫系统功能的差异,可能是发展出新冠后遗症的一个重要驱动因素。 他们写道:“女性会发生更快、更强大的先天性和适应性免疫反应,这可以保护她们免受初始感染和严重疾病的影响。然而,同样的差异会使女性更容易受到长期自身免疫相关疾病的影响。” 研究人员分析了2019年12月至2020年8月期间发表的关于COVID-19的先前研究,以及2020年1月至2021年6月进行的新冠后遗症研究的130万份患者数据。 研究人员表示,在所研究的64万多篇论文中,只有35篇提供了足够的 COVID-19性别分类数据,来研究女性和男性如何以不同方式体验这种疾病。 虽然之前的研究关注了住院、ICU入院和死亡的性别差异,但研究人员表示,对于女性和男性,COVID-19引起的疾病及其对身体的长期影响尚未得到充分研究。 该研究的作者指出,已经报道了先前冠状病毒爆发的结果存在性别差异。因此,他们说感染COVID-19的女性和男性之间的差异“是可以预料到的”。 “不幸的是,大多数研究没有按性别评估或报告详细的数据,这限制了可能影响治疗的特定性别的临床见解,”他们写道。 研究人员表示,他们希望其他人在他们的研究结果的基础上,研究可能影响 COVID-19 的性别分类数据的其他因素,例如在获得护理和就业方面基于性别的差异。例如,该研究指出,女性在某些职业中接触病毒的风险可能更大,包括护理和教育。 该研究的作者说,这些因素“可能会影响疾病的自然史,导致更多的并发症和后遗症”,因此需要进行更多的研究。 研究人员表示,“如果我们要确保解决疾病过程中的不同结果,就必须拥有按性别分类的数据。”
  • cover
    1星期前

    在微商手里买蘑菇?华人全家食物中毒

    就在今天,约克论坛上的一条爆料贴吸引了所有人的目光。除了最“经典”的老乡坑老乡环节之外,这件事的危险程度实在是太大了! 这件事的起因是楼主在认识的一个微商那里购买了两小箱的平菇。这名微商表示这些蘑菇都是在北边的农场里新鲜采摘出来的,再加上楼主和这名微商还是老乡,楼主并未多想将其中的一箱送给了自己的表姐,而剩下的一箱就直接料理食用了。 结果刚吃完就出事了!第二天早上使用过该蘑菇的宝宝和楼主的妈妈开始上吐下泻,最后经过医院的检查被确诊为食物中毒,而食物中毒的源头就是昨天在微商那里买的平菇! 表姐一家也是,除了没有吃过蘑菇的表姐夫之外,全家均食物中毒! 楼主当即去和销售蘑菇的微商对峙,微商表示这一家蘑菇公司是自己租借的农场种植并销售蘑菇,有没有相关的食品安全证书目前也不知道。并且微商还抵赖称楼主是自己吃了其他东西才导致的食物中毒,直到最后才肯透露出这家农场的具体地址。 而当楼主顺着地址赶到这家农场时,农产门口的一个老太却将楼主堵在了门外不让楼主进入也拒绝和楼主沟通。 最后,楼主向网友们求助,希望能够曝光这家农场。 这个帖子一经发布也是迅速地的登上了24小时热度榜,约克论坛的网友们也是纷纷回帖给楼主建议。 截至目前,楼主表示自己已经给食品检验局打过电话,正在等待进一步的消息。  
  • cover
    1星期前

    美国最大连锁药店限购紧急避孕药 以防缺货

    法新社28日报道,美国最大的连锁药店CVS27日表示,其旗下药店已暂时限购紧急避孕药,每单交易上限不得超过3盒,以防出现缺货问题。 美国联邦最高法院24日推翻罗诉韦德案的判例,各州可以自行制定堕胎政策,部分州在判例推翻当日就暂停提供堕胎药物和手术,但避孕药目前尚未受到限制。CVS发布声明称,为了保证商品可持续供应,暂时限购紧急避孕药物。 美国另一家大型连锁药店沃尔格林的发言人表示,尚无限购计划,目前正在补充库存。不过,美国《华尔街日报》称,沃尔格林的门店对6月底以前的避孕药订单设置了销售上限,不得超过4或6片。沃尔格林还未对此作出回应。
  • cover
    1星期前

    港大与国药研发新奥密克戎疫苗 逾500人已打首针

    香港大学医学研究团队与国药集团合作研发的针对变种病毒奥密克戎的新疫苗,超过500人已接种首针。 据香港中通社报道,研究计划目标招募1800名已接种两剂或三剂科兴或复必泰疫苗的成人,再随机分为三组,一组接种原始病毒株疫苗,其余两组接种分别由国药北京或武汉药厂生产的奥密克戎变异病毒株疫苗。 港大医学院内科学系传染病科主任及临床教授孔繁毅说,目前已有约1300人登记,逾500人打了首针,约两至三成人出现针口痛或手部酸痛等较严重的副作用,暂时只有一名参加者在打针后14天内受感染。 参加者要在28天之内打第二针,之后接受一年监察,按时返回接种中心抽血监察抗体水平。孔繁毅指,这次研发的疫苗主要是针对奥密克戎 BA.1变种病毒,但相信对其他奥密克戎亚变异病毒株,以至新的变种病毒也有效。他预计10月会有初步数据,期望年底前能够让市民接种。
  • cover
    1星期前

    致命X疾病将大爆发 或是人畜共通传染病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疫情尚未完结之际,英媒6月27日引述苏格兰爱丁堡大学传染病流行病学教授伍尔豪斯(Mark Woolhouse)警告,有迹象表明一场大规模、新且致命的疾病即将爆发。根据《太阳报》,伍尔豪斯认为疾病X(Disease X)即将出现(just around the corner)。 世界卫生组织(WHO)网站指,疾病X代表一种已知、严重的国际流行病,或由现时未知、会导致人类疾病的病原体引起。而他们在2021年警告,下一场大流行规模或与黑死病类似,估计会导致7,500万人死亡。 英国卫生安全局(UK Health Security Agency,UKHSA)近期发现疫苗衍生株第2型小儿麻痹病毒(Vaccine-Derived PolioVirus type 2,VDPV2)。除新冠肺炎和小儿麻痹之外,英国今年还爆发了禽流感、拉沙热(Lassa Fever)、克里米亚刚果出血热(Crimean-Congo Hemorrhagic Fever,CCHF)和猴痘(Monkeypox)。伍尔豪斯觉得,这标志着未来会发生什么事,21世纪初会是新型传染病刮起完美风暴(的时机),一切都指向(未来)或出现愈来愈多疫情,这种情况会变得更糟。报导指,科学家相信,下一次大流行很可能是由人畜共通传染病(Zoonotic)引起,但没有提及相关病毒是否疾病X,以及其出现的时间与方法。  
  • cover
    1星期前

    猴痘侵入儿童!惊现首宗儿童病例

    法国卫生当局在当地25日晚间宣布,巴黎有一名小学生感染了猴痘病毒,成为国内首宗儿童猴痘病例,所幸患者的病情已受控制。目前法国通报的猴痘确诊病例已高达330宗。 综合法媒报导,法兰西岛大区卫生机构25日证实,当地出现了首宗儿童猴痘病例,患者是就读于巴黎一所小学的学生,所幸患者的病情已受控制,而且也没有恶化风险。目前当局已展开疫调,迅速追踪这名患者的接触链,并通知同校学生家长,留意家中孩童的健康状况。 法国西岛卫生署指出,法国的猴痘病例过去只发生于成人患者之间,因此当局非常重视这起首宗儿童病例。过去人们对猴痘在男同志之间通过性行为传播进行了很多讨论,但感染学专家拉科姆(Karine Lacombe)强调,猴痘不是同性恋疾病,只要人们有过密切接触,就可能会被传染,因此任何人都无法排除感染机率。 儿科传染病专家柯恩(Robert Cohen)也表示,猴痘并不只会透过性行为来传播,尤其在非洲感染猴痘病毒的患者大部分也都是儿童,因此目前最重要的是要厘清儿童被传染的途径和传播链,“如果孩子是在家庭内部受到感染的话,那就不用太担心,但如果我们无法厘清患者在哪里染病,那么问题就严重了”。
  • cover
    2星期前

    剧毒!加国华人最爱婴幼儿产品被紧急召回

    由于可能存在微生物污染,加拿大政府网站已针对几种婴儿配方奶粉产品发布了召回警告。 该警告称,Shoppers Drug Mart 正在从市场上召回某些雅培品牌的婴儿配方奶粉产品,因为这些产品可能受到阪崎克罗诺杆菌和沙门氏菌的污染。 雅培奶粉已经是今年第二次被召回。2月份的时候,雅培奶粉就曾因为可能存在克罗诺杆菌和沙门氏菌污染而被召回! 而此次,雅培奶粉被召回也是因为同样的原因! 这次被召回的包括: 964 克容器的 Similac Advance Step 1 牛奶基铁强化婴儿配方粉。  964 克容器的 Similac Advance Step 2 牛奶基强化铁和富含钙的婴儿配方奶粉。 Similac Alimentum Step 1 低过敏性婴儿配方粉的 400 克容器。 658 克容器的 Similac Advance Step 2 牛奶基强化铁和富含钙的婴儿配方奶粉。 雅培在密歇根州斯特吉斯的工厂自 2 月以来因污染而关闭后,于 6 月 4 日重新启动。此次召回压缩了在 COVID-19 停工期间因供应链中断和库存紧张的供应。 被阪崎克罗诺杆菌和沙门氏菌污染的食物看起来或闻起来都不会变质,但仍会使您生病。尽管阪崎克罗诺杆菌通常与人类疾病无关,但在极少数情况下,它会导致严重或致命的感染。沙门氏菌可能对幼儿、孕妇、老年人和免疫系统较弱的人造成严重甚至致命的感染。 政府表示,那些认为自己因食用召回产品而生病的人应该打电话给他们的医生。召回的产品应丢弃或退回到购买地点。 (图片来源:Global News) 除了婴儿奶粉存在风险以外,加拿大的多种婴儿产品也因安全问题被召回! 加拿大卫生部周五召回了三种婴儿产品,原因是存在多种潜在风险,包括夹伤、勒死和窒息等危险,但值得庆幸的是迄 今为止加拿大尚未报告任何伤亡事件。
  • cover
    2星期前

    华人少女与男友暴毙在床 竟是因为“它”

    图源:ABC 卡芬太尼(Carfentanil)这种超强力毒品比海洛因强劲三万倍,只要100万分之一克便可以致命。 18岁的华人女孩和她17岁的男朋友因用药过度而在家中暴毙。 如今,这种毒品在澳洲暗网上泛滥,被澳洲人大量购入。 由于其合成性质,该药物难以被毒品犬只或离子追踪查出, 它“聪明药”的幌子也让其在年轻人和留学生中广受欢迎。 18岁华人少女暴毙家中 Mandy每每想到自己痛苦的“女儿”Irene时总止不住悲伤,自从她和丈夫把Irene从中国接回家中照顾后, 便一直像对待亲生女儿一样对待她。 “我试图尽我所能给她生命,保护她免受自己的伤害。” 在得知Irene不幸染上毒瘾后,Mandy从未放弃过对Irene的治疗, 但结果却不尽人意,毒品最终在Irene的生命上烫下了句点。 或在澳洲,或在美国,这类药品深入留学生、年轻人群, 滥用药物行为防不胜防。 图源:Daily Mail 躺在床上的Irene一动不动,从她的身上感受不到一丝生命体征—— 母亲Mandy和戒毒工作人员推开女儿房门后看到了上述的一幕。 逝世时的Irene年仅18岁,正值高中毕业季。 当时,她同样年仅17岁的男朋友也平静地躺在她身旁, 工作人员上前检查发现,他亦停止了呼吸。 Irene。图源:Daily Mail 2003年10月7日,Irene出生于中国湖南省长沙市。 Irene自幼家境复杂,她的童年虽没有千疮百孔,但也毫不安生。 处于生活所迫与命运的捉弄, 她很小时便被送去了长沙的一所福利院内过活。 Mandy和Jeffrey是一对来自美国的夫妇, 他们此前来到中国游玩、生活时发现了在福利院里生龙活虎、长相甜美的Irene, 两人商量之后,决定把Irene的可爱和阳光带回美国, 就这样,Irene便跟着Mandy和Jeffrey夫妇来到了美国德克萨斯州Woodlands定居生活, Mandy和Jeffrey也成为了Irene的合法监护人。 图源:Click 2 News 据Mandy表示, 自己一家人和这位“养女”的关系一直很融洽, 自幼缺失父母的Irene的心理空缺也逐渐被这家人所填满。 Mandy拿着Irene幼时的照片讲述称, Irene小时候活泼可爱,性格开朗,几乎是人见人爱, 因此人缘极佳,拥有不少朋友。 图源:Daily Mail Irene就读于当地的Woodlands高中,今年, 18岁的她即将高中毕业, 进入宾夕法尼亚州费城的德雷塞尔大学就读时尚行销专业。 然而,就像人们从不知道自己的生活会因何而成功一样,Irene也想不到,她的生活会被什么摧毁, 在Irene看似璀璨的生活的背后, 是毒瘾的黑暗深渊。 图源:Daily Mail 在得知Irene染上毒瘾之后,Mandy从未放弃过对她的治疗,一直在竭尽所能帮助女儿走出阴影。 Mandy表示, “我试图尽我所能给她生命,保护她免受自己的伤害。” 2022年5月5日,是Irene原定去戒毒所戒毒的日子。 当日早晨,一名戒毒所的工作人员按照约定来到Mandy家中接Irene, 当时的Mandy正在准备早餐,便让工作人员直接去卧室叫醒Irene, 也方便两人第一次单独交流。 图源:Daily Mail 工作人员打开了Irene卧室的房门,随后为眼前的一幕感到震惊和痛惜。 Irene静静地躺在卧室的床上,没有生命体征, 在她的身边,一名少年静卧在地,同样没有了呼吸, 这是Irene年仅17岁的男朋友Grant Blodgett。 两人的身体周围散落着许多可疑的“药物”, 经警方调查化验后表示, Irene和其男友Grant死于用药过量, 并从其身边散落的药物中发现了大量芬太尼。 图源:Daily Mail 是一种化学合成阿片类镇痛药,特点是起效快,作用时间极短, 它的效力比海洛因还强50至100倍,具有成瘾性, 如果过量使用, 严重者则可能会因引发呼吸困难而死亡。 急诊医生Adam Tenke博士表示, 遇到阿片类药物过量的情况,可以在药店购买一种名为Narcan纳洛酮的药品, 能快速逆转过量的影响。 原本,这或许能救Irene一命, 但如今回天乏术,一切不可挽回。 警方当即围绕这起案件展开了调查, 调查人员在Irene和Grant的通话记录和聊天记录中发现, 两人曾和一位19岁的“卖药人”有过密切交流, 卖药人曾告诉他们, “有人已经死于他给他们服用的海洛因。” 但他在明知风险的情况下, 依旧将药物卖给了两人。 图源:Daily Mail 美国德克萨斯州法律规定,若药物给使用者造成严重伤害或死亡, 制造或交付药物的人可能会受到指控。 如今,这名19岁的卖药人已被警方逮捕, 他被指控制造或运送受控物质导致死亡或严重身体伤害的两项罪名, 其保释金定为150,000美元。 原本再过几天, Irene将顺利从高中毕业,踏入大学的校门, 而Grant也将迎来自己18岁的生日, 但这一切都无奈地画上了遗憾的句点。 芬太尼似乎正在潜移默化地渗透澳洲人的生活, 芬太尼药品在一些国家正以毒品的形势传播, 其中,澳洲人也在其中。 芬太尼的衍生药物卡芬太尼的危害最大, 其药效和毒性是海洛因的5000倍,约为2毫克就足以使一个成年人死亡。 据悉,近20年来,美国因过量用药致死的人数一直呈上升趋势, 起初,是由于阿片类药物引起的,随后是海洛因, 近期,主要有芬太尼药物所致。 自2000年以来,美国因过量用药致死总人数已超过100万人。 更让人担心的是, 芬太尼正在以“聪明药”的幌子在年轻人和留学生之间流通, 全球“聪明药”愈加泛滥, 学生群体,包括中国留学生们, 对其防不胜防。 若隐若现的“聪明药” 如今,芬太尼披上了羊皮, 以“聪明药”的伪装在年轻人和留学生之间流通。 2022年5月9日,美国就发生了一起食用“聪明药”的死亡案例。 两名俄亥俄州的女大学生服用了“聪明药”Adderall后感到不适, 随后在短时间内毙命。 据报道,这款名为Adderall的药物中含有合成阿片类药物芬太尼, 该药物存在致命性。 Adderall是一种治疗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 ( ADHD ) 和发作性睡病的药物, 但是,它具有很高的误用性, 并可能导致猝死和严重的心脏不良事件。   图源:Healthy Day 美国缉毒局实验室表示, 含量仅为40%芬太尼的假药便具有潜在致命性, 致死剂量约为“两毫克,相当于几粒盐的大小”。 除了美国,澳洲犯罪专家也表示, 澳洲的暗网上正在销售多大3000万剂芬太尼, 芬太尼已在澳洲形成一定范围的传播。 部分澳洲考生为了提高考试分数或提神醒脑, 选择服用所谓的“聪明药”。 据悉,传说中的“聪明药”的确可以让人神清气爽,并在短时间内集中注意力, 但一旦选择用药,药瘾和副作用便随之而来。 此前,据澳媒综合报道, 一名22岁的女学生曾服用了“聪明药”, 因为自己平事从事全职工作,同时正在就读商科研究生课程, 她觉得自己的精力严重不足。 每次服用“聪明药”后,她感觉到精神恍惚,浑身乏力, 专家表示,这正是“聪明药”给身体带来的不良副作用。 长期服用不仅会导致药物依赖,还会对人体造成不可挽回的损伤。 据澳媒透露, 芬太尼及卡芬太尼正在被澳洲人大量购入。 由于其合成性质,同时难以被毒品犬只或离子追踪查出, 其产地主要为某亚洲大国。 澳洲国立大学为澳大利亚犯罪学协会做的一份最新报告发现, 这种超强毒品已在暗网中被大量销售。 大部分罪犯是用它来洒在其他毒品例如可卡因及安非他明, 以加强其效能。 但亦有人担心它可能会用在本地的恐怖活动,例如用作污染水源。 这种药品原本用在庞大动物,例如大象,因为其药力很大。 它比吗啡强力一万倍, 现时已引致澳洲人服毒过量死亡人数增加。 目前一般搜索引擎例如谷歌或Bing无法接触到暗网, 只有通过一层层不知名的服务器掩饰使用者的IP地址才可接触到。 图源:News 澳大利亚国立大学网上罪行观察站(天文台)总监布达贺斯(Rodesic Broadhurst)说, 他们的团队对于在暗网上大量供应的卡芬卡尼感到震惊, 而买家很多来自澳洲。 “澳洲正接近陷入新的毒品瘟疫之中。他们相信澳洲人正在购买这种超强毒品,同时不少澳洲卖家在这些黑暗市场中十分活跃。” “政府现时亦十分关注毒品市场的变化与及暗网所扮演的更大角色。相信政府明白事件的严重性。” 澳大利亚医学会会长巴东尼(Tony Bartone)说, 有关报告十分令人震惊及非常令人关注。 “暗网并非人们应去寻找医疗或任何药品之地方。吸毒鸦片类毒品是一个严重问题。现时暗网加强销售令到问题更加严重。政府有责任去加快堵截这条销售通路。” 布达贺斯教授的团队在近几年内,曾连续51日监察暗网的芬太尼(Fentanyl)及加芬太尼的销售, 分析出六个主流的销售市场。 其中102个芬太尼卖家,有58个提供全球货运,包括到澳洲。 其中数据显示,小量卖家来自澳洲。 每克芬太尼平均售价为30澳元至301澳元不等。 即将高中毕业的华人Irene和即将过18岁生日的Grant双双暴毙, 他们的生命永远停在了尚未入世的年纪。 芬太尼,正是这场悲剧的罪魁祸首。 这种药物正在侵蚀着年轻人, 并以“聪明药”的幌子流通于留学生中间。 图源:The Guardian 在澳洲,“聪明药”、芬太尼、卡芬太尼嚣张在暗网, 芬太尼的买家也多如牛毛。 隐蔽性、分散性都让打击芬太尼成为澳洲难题, 希望父母和留学生们可以多加留意, 不要在不知不觉中受到侵蚀。
  • cover
    2星期前

    华人:没有得过新冠的人生是不完整的

    疫情跨过2020、2021、再到2022,病毒变种从阿尔法、德尔塔到奥密克戎,突然发现周围没有得过新冠的人竟然凤毛麟角,得过两、三次的也不在少数。 前不久,去参加一个毕业生的毕业聚会,一群家长包围着小张老师,十分关切地问:没有得过新冠,这可能吗?你想想,这么些年来,每天转战在两个校区,班上一半以上学生染疫,周围老师全部都得过一遍了,自己居然还幸免?说不过去嘛~ 放假后,去参加AP中文阅卷,来自全美的中文老师云集在一处。一般来说,华人对新冠比较慎重,可是,不少老师告诉我他们都得过新冠,让他们描述一下,多数的反应居然是:只难受、休息了一天,或发烧、或疲劳,第二天基本上就没事了!反应最大的老师也只不过喉咙痛了几天。 最离谱的是,原先得了新冠的,还要在家隔离几天,最近几个月,有的学校连统计都懒得统计,老师学生们都不用戴口罩了,这其中多少自由自在的“羊羊”?! S老师非常小心谨慎,三年来几乎口罩、洗手液不离身,没有参加任何群聚的活动。学期结束前,有学生来补考;S老师回家后,就发起了低烧,感觉非常疲倦,拿出自测盒一测,两道杠杠清晰可见:阳性。 S老师的解释是,补考的那位学生得过新冠,还未转阴就来学校补考,将病毒传给了老师。 S老师的症状是极其疲惫,浑身酸痛,第二天,S老师的先生也不幸中招,两个人原先还隔离,一个人睡楼上,一个人睡楼下,这下倒也成全了他们,两人幸福地同病相怜,同床共勉。 S老师放假了,不用去学校,在家慢慢恢复,鼻塞的感冒现象持续了一个星期;她先生则昏昏沉沉睡了一觉后,第二天没有任何症状就开始上班了,他可以在家上班的(work from home)。 心照不宣,在美国,大家都接受这样的现实,新冠还在流行,但是因为死亡率低下,没有人太在乎了,所以逃无可逃,防不胜防,为了防这个类似流感的毛病,牺牲自己的外出旅行、聚餐、运动等爱好,是不是值得? 四天前,美国最高传染病专家福奇博士(Anthony Fauci)的新冠检测呈阳性。他是美国国家过敏症和传染病研究所(National Institute of Allergy and Infectious Diseases)所长,是总统拜登(Joe Biden)的首席医疗顾问。他已完全接种疫苗,并已打过两次加强剂,目前只出现轻微症状,在家隔离并继续在家工作。 C老师的女儿今年高中毕业,有一天,看着家中的自测盒快要过期了,心血来潮说:给自己试一试。这一试,不要紧,可吓了家人一跳:阳性。C老师的女儿根本没有任何症状,正准备去参加毕业舞会。这下可好,父母不让她参加毕业舞会了,如果不测的话,谁晓得她是小“羊羊”呢?说不定,她正在舞台上大放病毒呢~ C老师的女儿很后悔,没事测那玩意儿干嘛?还误了期待已久的毕业舞会。路上这样的无症状患者不知道有多少呢?全凭自觉了。 阅卷期间,尽管大家都很自觉地戴着口罩,不过,听说也有几位老师中招,所以,本着对家人负责的精神,回家后第一步就是自己检测一下,看到阴性显示后,也就放心与家人一起庆祝父亲节了。 没有人愿意患上新冠,更不可能有人主动去得新冠,尤其是对新冠后遗症还不怎么清楚的前提下;不过,听人说患个奥密克戎还是蛮划算的,症状轻,又提高了免疫力,功效等同于打了自然加强剂,人不可能不得病,看来得病也得风险评估一下了。不过,打铁还需自身硬,病毒无处不在,自身的免疫系统最是紧要的,能不患新冠,最好别染上。 大家一桌坐下,自称得过新冠的占多数,也许自己得过也无从知晓,就像C老师的女儿那样,看来如今这世道,没有得过新冠的人生是不完整的...
  • cover
    2星期前

    加拿大美女被新冠后遗症折磨:进急诊7次

    在Omicron的浪潮中,加拿大新不伦瑞克省的Nicole Daigle在今年1月份感染COVID-19。 起初,症状与普通感染相似,但病情逐步发展,变得越来越严重。她说,她经历了人生中病得最严重的三周。 Daigle在本周五接受采访时说:“三周后,症状实际上开始消退。但那时却是一个真正的转变,向更糟症状的转变。我没有COVID症状了,但我却开始出现了真正令人担忧的症状。” 她开始出现胸痛、呼吸急促、偏头痛、脑雾、记忆力问题和心率不稳定。 她说:“我害怕洗澡,因为我担心会昏倒。” 当Daigle坐在沙发上放松时,她的心跳为每分钟140次。她的家庭医生告诉她,得赶紧去Fredericton市的急诊室。 她说:“最初的几次,他们真的不知道该怎么处理我。他们有点认为这无关紧要。所以在一开始,我被医生问过,‘你真的很焦虑吗?’和‘你的生活中有压力吗?’” Daigle在感染时已经完全接种过两剂COVID-19疫苗。 医生几乎坚持认为她的症状与焦虑有关,并给了她一种名为Ativan的药物,来让她平静下来。她说,药物能让她感到镇静,但实际上并没有帮助她解决心率问题。 在去了7次急诊室之后,她被告知她患有Post-COVID-19 Disorder,也就是大家常说的“新冠后遗症”。 后来,Daigle被转诊给一位心脏病专家,收到另外两项与COVID-19感染有关的诊断:一个是体位性心动过速综合症,另一个是不适当的窦性心动过速。 她说,这解释了她的大部分症状。现在,她正在服用心脏药物和理疗。被折磨了5个多月,她终于看到了希望。 “很多人都在跟我说,我这种情况很严重,严重到可以被视为个案处理。当我听到这些时,内心还是很沮丧的。” Daigle之所愿意接受采访,是因为担心那些跟她情况类似,但可能没有能力为自己发声的人。她希望分享自己的故事,让跟多人了解有关新冠后遗症的影响、发病和治疗。让那些受到影响人能找到自己的声音。 显然,Daigle并不是唯一一个经历新冠后遗症的人。 帮助残疾人和行动不便人士的非营利组织Ability New Brunswick表示,由于新冠后遗症,他们收到了越来越多的转诊。 该机构的执行主管Haley Flaro说:“人们因为新冠后遗症而需要处理症状和困难,例如神经系统疾病、行动不便...这些是我们需要考虑的事情。” 她说,尽管可用于新冠后遗症相关研究的资源优先,但该机构必须进行调整。 “在我们的机构中,我们关心的是引导残疾的服务和支持。新冠后遗症现在不被认为是一种残疾,因为它是新的。” Flaro说,关于它如何影响需要请假的人,以及这类人是否有资格获得病假或残疾福利,还存在很多问题。 她说:“这些才是最重要的。”
  • cover
    2星期前

    BC多人打疫苗现严重后遗症,有人坐轮椅1年

    根据最近《资讯自由法》发布的文件,随着卑诗省民在2020年12月和2021年上半年开始接种新冠疫苗,卫生官员仔细追踪接种后引发严重副作用的个案。 据《温哥华太阳报》(Vancouver Sun)报道,发布的42页文件包含一些严重反应的例子,那些例子立即引起卫生领导人的注意,他们一直在监察数以百万计加拿大国民接种新冠疫苗的情况。 根据2021年6月7日给卑诗省首席卫生官亨利(Bonnie Henry)的一封电子邮件,内陆卫生区有一人在接种辉瑞疫苗后出现严重中风。 该电邮称,有卑诗省医生认为疫苗是该个人士中风的催化剂。「我们无法更改该人接种后出现的情况,但对此进行调查可能会防止其他人出现同样的结果。」发件人的姓名已被删除。 亨利要求官员跟进,但内陆卫生区的详细回应也从文件中删除,因此很难判断这是否一宗孤立的个案。 不过,美国医学会期刊在2021年11月发表了一项研究,显示接种疫苗后中风的患病率没有增加。 在新冠疫苗于2020年12月中旬首次运抵卑诗省后,初步得到的疫苗给了前线医疗保健工作者和长期护理院员工。到2021年头几个月,长者和年长的原住民可以先接种,接着是急救人员、教师、托儿中心人员和其他被认为的基要工作人员。 2021年6月初,基隆拿-湖区(Kelowna-Lake Country)省议员莱特尼克(Norm Letnick)收到一封来自选民的电子邮件,该电子邮件提到对一个男子在接种阿斯利康疫苗后不久,患上格林-巴利综合症(Guillain-Barre syndrome)和贝尔麻痺症(Bell’s Palsy)的担忧。电子邮件称,该患者出院时要坐在轮椅上,康复时间估计需要长达一年。 内陆汉打针后完全丧失能力 该选民在电邮中又写道,看到该男子在接种疫苗后完全丧失能力,真是令人心碎。 加拿大卫生部表示,有少数人在接种阿斯利康疫苗后患上罕见的格林-巴利综合症。 2021年5月18日,一个来自温哥华岛的女子写电邮给亨利,表示她在接种辉瑞疫苗一周后被诊断出肺部有血栓。她已经被开了药,但要等待很长时间才能去看血液专家,她希望亨利能帮助加快她的预约,让她早些可以看血液专家。 她还希望亨利进一步调查为甚么在接种首剂疫苗后,肺部会出现血栓,并将这些发现加入正在进行的研究中。 卑诗疾病控制中心网站称,有人在接种阿斯利康疫苗后,报告出现罕见的严重血栓病例,但没有提到辉瑞。 2021年3月25日,一个疾病控制流行病学家向亨利发送电子邮件,表达对阿斯利康疫苗的重大担忧,包括较高的死亡率、患者年龄较小和过度风险。 几天后,由于担心阿斯利康疫苗可能与罕见的血凝块有关,55岁以下人士暂停接种该疫苗,但继续为55岁以上的人士接种。该年春天较后时间,不再建议把其用作任何年龄组别的第二剂疫苗。
  • cover
    2星期前

    注意!!加國正回收三款存在伤亡风险的婴儿产品!

    加拿大衛生部上周五(17日)公布回收三款嬰兒產品,原因是產品有多項潛在風險,包括夾傷、勒死和窒息等風險,至今未收到任何與產品有關的傷亡事故。 公告指,消費者要立即停用California Beach Co的Pop N'Go圍欄、Wonder & Wise的Baby Activity Push助行器,並只可使用帶有適當床墊支撐的Bugaboo Stardust Play Yard搖籃。 衛生部發現,回收的嬰兒圍欄不符合監管標準,頂部罩存在火警危險、側面頂部的欄杆存在被困危險,原因是兒童的頭部可能會從中穿過。  此外,助行器後輪膠圈可能會從車輪脫落,對嬰幼兒構成潛在的被勒死危險。  至於Bugaboo的嬰兒搖籃,消費者不要在沒有隨附床墊支撐板的情況下使用,原因是不平的睡眠表面可能會因窒息而造成傷亡的風險。 公众可登入加拿大衛生部網頁,了解詳細資料。      
  • cover
    2星期前

    可怕!中国新冠康复者被一律开除

    余文(化名)在教师宿舍里突然接到一个电话。 电话那头是公司的同事,他开口问了一个问题:“你是不是曾经得过新冠?” 余文的确得过新冠,而且是两次。她在乌克兰一所大学的历史系读研,今年过年期间确诊了新冠。受2月末开始的俄乌冲突影响,她尚未完成学业就回了国,落地后在隔离期间被通知复阳了。 那是一段兵荒马乱、不堪回首的日子。在她的自媒体号“我是小妖怪”上,她发了多条视频记录当时的崩溃心情。 所幸康复没花多长时间。结束隔离后的余文以为,自己等到了拨云见日的时候。她找到工作,去了河北某县城的一所重点高中教俄语。但5月23日晚上的那一通电话,颠覆了她刚刚开始的正常生活。 她被辞退了。校方要求她在一小时内收拾行李搬出学校。 “你得过新冠?” 年初,余文和新冠缠斗了一个多月。 第一次确诊是在乌克兰,过年的那几天。余文说自己那一段时间一直坚持戴口罩,确诊新冠的前几天也都没有出门。“还搁家贴春联,欢欢喜喜的,没想到自己这个‘普通的感冒’是新冠。” 2月24日,俄乌冲突爆发,在之后的一周内,大批在乌的中国留学生陆续撤至周边国家。余文也是其中的一员,她3月3日抵达匈牙利,并在12日乘撤侨班机回国。上飞机前,她听从使馆的安排通过了几轮核酸检测。没想到落地两天后,3月15日,余文被医院通知确诊第二次新冠阳性。当时她正按照规定,下飞机后在酒店隔离。 她拍了条视频,苦笑着给大家讲故事。这一次,她被拉到了集中隔离的医院,7天后转阴康复出院。 4月14日,医护人员引导解除隔离医学观察的市民有序出舱。当日,国家会展中心(上海)方舱医院首批322名患者解除隔离医学观察,顺利出舱。 尽管经历了曲折,但余文还是努力保持乐观。其实在回国之后,她就隐隐地感觉到有些东西和之前不一样了:以前每次她从学校回家,有位朋友都指定会约她出去吃饭。但这次回来,那位朋友却一直没有联系过她。“她可能还想再观察一段时间吧,”余文笑道,“但我也心知肚明,好几个月了,我就觉得我们是不是没办法做朋友了。不过这可能也不是真正的朋友,对吧? ” 余文说,和她一样在国外染上新冠的留学生,多数人会选择隐瞒自己的新冠史,但经常拍vlog的余文,大方地觉得可以把自己的经历和治愈过程分享给更多人。“那都已经是翻篇的故事了,都已经康复了,得向前看。” 5月4日,余文从老家河南拎着箱子到了河北的学校。仅仅在前一天,她才敲定了这份工作。从乌克兰回国后,余文一直在尝试找工作,但都很周折,因为她的学位证、毕业证等各种招聘需要的原件都被迫留在了乌克兰。最终,她在五一假期前给一家教育机构投了份简历,5月3日那天,公司通知她,河北某县城有所高中急缺俄语老师,需要有教师资格证和语言过关的人去任教,今天通知,明天就要上岗。当地的防疫政策是无需隔离,只要在当地住满14天,在头尾两天的核酸检测结果阴性即可。 余文本科就读于哈尔滨师范大学。“做老师是初心,”她告诉《中国慈善家》,“我当博主,收入还是比当老师要高一些,当老师不是为了挣钱。”几千块钱的工资,7人合住的上下铺宿舍,她仍然觉得是个不错的机会。校方告诉公司方面,因为急招,余文的工资可以跳过实习档,直接按照正式工资发放。 校方的恳切态度让余文心里对这份工作相当笃定。她开始着手添置必需品——床帘、靠枕、小桌子、小风扇、眼罩、书立、收纳、热水壶等等,还自费给学生们买了些本子和笔,批改作业用的红笔也备了100支。 按照流程,余文需要上3节试听课,之后即可转入正式的教学。她的社交账号上记录了21日第一节试听课的一些片断:在开设俄语课之前,学校已经引进了日语课,很受孩子们欢迎。性格外向的余文就在课间跑到走廊上拉人,“明天同一时间,给俄语老师一个机会,大家一定要来啊!”后来的课堂上,学生们的热情也让她有点受宠若惊——只是提了一句自己的留学经历,下面的孩子们就突然鼓起掌来。 4月14日,国家会展中心(上海)方舱医院首批322名患者解除隔离医学观察,顺利出舱。 但试听课只上成了一节。 5月23日晚上8点,余文接到一个电话,是公司的同事。对方只问了两个问题:你是否曾经感染过新冠?什么时候感染的?余文都如实作答了。 “过了一会,他又打来一通电话,说让我现在收拾一下行李。我说这是出什么问题了吗?我录了电话录音,排除了工作能力上的问题。同事很着急,叫我立刻走。”余文向《中国慈善家》回忆。 余文说,时间挺晚了,能不能在学校先再住一晚,明天白天再搬走?对方的答案很坚决:不行!必须在一个小时内离开! 在慌乱和委屈之中,余文哭了。那天晚上,她前后接了七八个电话,全都是催促她离开,其中也有校长打来的,问她行李收拾得如何,是否能快一点…… 后来她了解到,校方也不知道是从哪里得知她曾经患新冠的消息,马上就联系她所在的教育公司,让公司核实。公司核实之后,学校立即做出辞退决定。 虽然很崩溃,余文还是摊开行李箱,流着泪收拾行李。“我也理解学校,学校是很特殊的地方,孩子马上要参加高考了,不能冒一点风险。确实学生、家长和学校也为防疫做出了很多努力,毕竟是个很多人聚集的空间,所以他们有些害怕,我可以理解。”余文对《中国慈善家》说。 当初余文刚到学校时随身只携带了一个16寸的小行李箱,原本打算长住下来的她慢慢添置了许多东西,在仓皇离开的时候就变成了巨大的包袱。校方要求一个小时以内离开,她就只能用塑料袋尽可能把东西装起来。东西很多,她和同宿舍的一位女老师来回搬了几趟才搬完。 余文入职的时候,学校派了车去接她;但被辞退时,余文被告知只能自行找办法离开。 晚上9点,校长亲自在校门口监督,目送她坐上了自己找的车。 后来,她在学校的一位同事告诉她,自己也接到了校方的电话,询问有无新冠病史。 5月9日,上海,一名从方舱医院出院的市民带着行李骑车回家。 只想回到平凡生活 在被学校辞退之后,余文还被公司告知,合作的一百多所学校都没办法再接受她了——她可能将在很长的时间里与教育行业无缘。公司提出,如果她愿意,可以调整到行政岗位,无需离职。这显然和自己的职业规划不符,余文拒绝了。 余文把自己的这段经历写下来,发在了微博上,引起很大关注。“这不是歧视新冠康复者吗?”许多人替她打抱不平。 2020年,多家媒体曾报道过新冠康复者的窘境:有出院患者乘社区派的车回家,司机却拒绝把她送到地下车库,对她说:“你还知道怕丑。”她当即表示自己要下车回康复驿站,“那里没有人歧视我们”。有康复者回家后渐渐发现邻居躲着自己,曾经的朋友也不愿和他们见面。还有康复者本该复工,却一直被单位拖延到失去了原本的晋升机会,委屈积累太多,最终被确诊为重度抑郁。 “我们战胜了病毒,却还要被当作病毒一样被孤立排挤。”一位受访者说。 而因为害怕身份可能给自己带来的歧视和麻烦,也害怕引起周围人不必要的恐慌,多数康复者不敢公开自己的经历,希望沉默能掩盖他们本不必承担的关注,让他们重新拥有普通人的平凡生活。 尽管开诚布公给自己带来了巨大麻烦,但余文仍然选择发声,希望能以此引起大家对这个问题的关注。在她发布相关微博后,在转发和评论区里,很多用户写下了自己或周围人因新冠史遭遇的不平等对待。 李菁(化名)也是评论区留言的人之一。李菁是吉林人,3月9日开始按照小区要求居家隔离,足不出户。没想到在3月23日,丈夫被通知新冠结果呈阳性;李菁和10岁的孩子也在两天后确诊,三人都被转移至方舱集中隔离。 “我都自嘲说,这也太倒霉了。”李菁告诉《中国慈善家》,她们和一位小朋友、两位老人住在征用的学生宿舍临时方舱里,每天无法洗澡,而核酸检测结果一直没转阴,“没有一个大心脏”的李菁特别崩溃,吃不好也睡不好。 4月15日,检测结果合格的李菁一家结束隔离,回到小区。出舱时,李菁领到了三份文件:出院通知单、诊断证明书和解除隔离知情同意书。文件上写着,“出院后请您配合社区完成7天居家健康监测。” 4月15日,从方舱康复出院后,李菁领到的出院通知单、诊断证明书和解除隔离知情同意书。 对新冠康复人员的7天居家健康监测这个要求,被明确写入了国家卫健委今年3月15日公布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九版)》中。但回到家后,李菁一家被要求隔离14天,后来又增加到28天,最后变为42天。《中国慈善家》注意到,网上也曾经曝出吉林市出现对新冠康复出院者实行超长管控的情况,李菁一家的遭遇也佐证了这一点。 “这是对我们的歧视。”她说。 李菁是个体户,在漫长的42天隔离期之后,一家人终于等来了一纸复工证明。他们发现,自己还算“幸运”的,他们所在小区楼群里,其他遭遇超长隔离的康复者中有很多人表示仍被雇佣单位拒绝复工。 李菁觉得不可理解。她和丈夫、孩子都是轻症,体感和感冒无异,也没有后遗症,但社会层面的“后遗症”让她感受到无所不在的心理压力。现在,非必要的时候她仍然选择不出门,生怕给别人带来麻烦。她更加担心,自己的孩子在学校可能遭遇他们所无法理解的歧视。 “病毒不可怕,我们被感染过的人也不是过街老鼠。”她说。 余文说,自己不希望被区别对待。“我已经康复了,我希望能像个正常人一样融入这个社会,而不是时时刻刻去提醒我,你是一个新冠康复者,你曾经感染过新冠。不管是优待还是不好的待遇,我哪一个都不想要。”
  • «
  • 1
  • 2
  • 3
  • 4
  • 5
  • »

48小时内热点新闻

  • 封面
    中国隔离政策更新 猴窦也将被查!
  • 封面
    卑诗省顶住特鲁多压力 强势反对第四针
  • 封面
    感染猴痘症状惊人:全身红肿!私处充满脓液!
  • 封面
    大温居民注意了:医院面临重大调整!
  • 封面
    加卫生部警告:今秋之前必须打第四针!
  • 封面
    BA.5发威! 加国延长防疫措施! 重启口罩令!
  • 封面
    WHO警告:新冠再变种! 上周暴增20%确诊
  • 封面
    大温夏天热爆!上车直接开冷气错了!
  • 封面
    得过新冠的人易染带状疱疹!50岁以上尤甚
  • 封面
    加拿大女子哭诉:66岁丈夫没能等到做手术
  • 封面
    最新研究:女性比男性更容易患上新冠后遗症!
  • 封面
    在微商手里买蘑菇?华人全家食物中毒
Contact Vansky
Tel: (604)269-8468, (604)537-9766
Location: 258 - 5701 Granville St, Vancouver, BC V6M 4J7


微信联系

订阅号

服务号
CopyRight © 1999 - vansky.com
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 关于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