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 App 已上线
点我下载

长知识开眼界:加拿大与英、美的特殊关系

Sun Sep 22 2019 08:18:44 GMT-0700 (Pacific Daylight Time)

cover
要想知道 加拿大的国名在英文中写作Canada,这一名称的来自可以追溯到16世纪:当时法国人梦想发现并统治更多的疆域,从而扩展他们的贸易范围并让世界各国信奉他们的信仰。1535年当时的法国国王弗朗索瓦一世命令航海家杰克斯·卡蒂埃去探寻“新世界”,以求找到一条通往印度的航道。卡蒂埃尔首次探险来到了圣劳伦斯海湾。这时他并不知道会在这里发现什么,但他希望这是大洋的一个分支,而自己可以通过这个分支前往东方。于是他沿圣劳伦斯河逆流而上,然而他并没有到达所期盼的亚洲,却来到了今天的魁北克一带。当地的印第安人称它为“Stadakona”。正是这时Canada一词被写进了国家的 历史。Canada一词源于印第安语的“Canada”意为“群落”或“村庄”。卡蒂埃尔在向法王报告时首次使用“Canada”一词来指他所到达的魁北克。到了18世纪北美的广袤土地已成为欧洲列强的丰盛战利品:在你争我夺的瓜分大战中法国人取代西班牙人占有了这片大陆的大部分地区。1750年法国宣布了对加拿大的占有权并把它称为新法兰西,他们还宣布了对面积大约是现代美国三分之一的路易斯安那的占有权。但与此同时英国的势力也在不断地膨胀:强大的哈德森海湾公司正蚕食着有利可图的法国皮毛贸易;在东南方马萨诸塞和弗吉尼亚的英国定居者也梦想着向西扩张。英法之间的冲突在所难免,英军已在准备向加拿大发起进攻。
 
图片
 

英国战争大臣威廉·皮特有一个海外扩张的庞大计划:他决心无论如何也要控制令人垂涎的美洲新大陆。威廉·皮特作为一个出色的战略家敏锐地看出沿圣·劳伦斯河是进入加拿大的战略要道。圣·劳伦斯河由西至东,蜿蜒入海,河岸上分布着渥太华、蒙特利尔和新法兰西的首都魁北克等繁华城市,此外沿河一线的南岸还有迪尤肯堡、奥斯维格堡以及蒂康德罗加这样的战略要塞。圣·劳伦斯河可以算是法国人在新法兰西的生命线,他们的防线也以这里为要。来自法国小镇圣维伦的路易·约瑟·蒙特卡姆侯爵被任命负责调整新法兰西的防线。这位已年届44岁的法国贵族来到了法国统治下的这个原始的海外边陲并开始培植自己的统治势力。蒙特卡姆个子不高、头颅肥大。和欧洲其他贵族一样:他接受的是传统的军事教育。他认为手下的士兵应该像绅士一样以整齐的队列与敌人面对面作战。这是欧洲的方式,在当时也被认为是最有效的方式。因为火药枪虽然在当时的欧洲军队已经得到了普及,但使用起来十分笨拙。在第一发子弹射出之后还要经过好几道操作,要几十秒钟才能射出第二枪。列队的士兵通常都是站成三排,第一排的士兵以半跪式射击后退至第三排的后边填装弹药,其位置马上由第二排士兵补上并同样以跪式射击。如此往复,三排士兵轮流发射,这样可以保证射击的连续性和最大的杀伤力。蒙特卡姆对手下士兵的训练是随便而松懈的。但是法国士兵对驻扎在离家数千里以外的加拿大一直并不情愿。与其说他们厌恶兵役和训练,不如说他们厌恶这个鬼地方的无聊日子。因此在训练之外,这些士兵在常日里不是喝酒,就是赌钱或嫖妓。反过来当地法国定居者也对这些士兵怀有怨恨,认为他们不干正事,令人厌恶,却要靠当地人的辛苦劳动来供养。当地法国定居者最初来到这里与当地印第安人做贸易。他们用工具和枪支交换海狸毛皮,许多人因此留了下来,在此扎根。魁北克的州长瓦德鲁伊尔就是其中之一,当时他已经年过六旬,法国定居者和本地印第安人被他管理得井井有条。瓦德鲁伊尔听说了对蒙特卡姆的任命非常气愤。身为州长,他掌有这个省的管理权,现在却要他在军事方面听命于蒙特卡姆。瓦德鲁伊尔认为蒙特卡姆除了贵族头衔什么都不是,最要命的是他不是加拿大人,对这里的情况根本不了解,却又喜欢乱发号令。蒙特卡姆则是个自负、神经质而且性情急躁的人,在他看来瓦德鲁伊尔无知而且腐败,做事愚蠢。新法兰西的防线当时就掌握在这两个彼此憎恨的人手中。

加拿大与英、美的特殊关系

起初蒙特卡姆的对英作战是成功的:英军在圣·劳伦斯河南岸的进攻相继失利。但英国的那位战争大臣皮特很快意识到他的优势是拥有世界上最强大的海军。要想击败法国就必须借助于英国令人生畏的海上力量。他选中了32岁的詹姆士·沃尔夫负责从海上入侵的任务。皮特从沃尔夫身上看到了自己的影子:野心勃勃、危险而且狂躁有力。经过三个月横跨大西洋后沃尔夫率领着庞大的舰队驶近卡伯特海峡,面对的是法国的路易斯堡和其守军。雄伟壮观的路易斯堡是新法兰西的门户,它的身后就是圣·劳伦斯河的入海口,它守卫着内陆800英里处的首都魁北克。这座北美最强大的堡垒有着厚10英尺、高30英尺的石头城墙。路易斯堡建于1720年,目的是保护法国在北美的利益,也是法国自信的象征。法王路易十五曾开玩笑说:他从法国就能看到城堡。 法国的生活方式也被搬进了路易斯堡的围墙内。从牲畜到家具,几乎每一样东西都来自法国。法国人在这里过着惬意而舒适的生活。然而英国人带着贪婪的欲望来了 :1758年6月的一个清晨沃尔夫指挥他的舰队向路易斯堡两英里外的一个海滩发起了突然袭击。在战舰猛烈的炮火掩护下,英军精锐步兵,乘着数十只小船顺利登陆,并很快拿下了这个滩头阵地。英军夺取了滩头后目标直指路易斯堡。法军一支小型舰队被困在海港内不敢出战,它完全不是强大的英国战舰的对手。英军将部分火炮从战舰搬到陆地,在路易斯堡外围摆开了攻城架势。战火就这样弥漫了1758年的整个夏天。最后沃尔夫将路易斯堡和法国小型舰队团团围困52天之后法军投降了。1758年7月26日英国军队正式进驻铜墙铁壁般的路易斯堡。新法兰西的大片土地暴露在英国远征舰队的面前,它的首都魁北克也变得岌岌可危。指挥英军拿下路易斯堡战役的詹姆士·沃尔夫看起来没有多少英雄气概。他消瘦而苍白,向后梳着的红头发突出了面部的三角特征,这一点和他那又长又尖的大鼻子常常成为别人的笑柄。沃尔夫生性孤僻自傲,不苟言笑,但胸中却燃烧着激情。他深爱着贵族未婚妻凯瑟琳·罗瑟尔,并一直期望能以军人的战绩留住她对自己的爱。这也是他的父亲对他的期望。沃尔夫有着为了英国荣誉而战的抱负,但他却常常被病魔缠身,这令他极为苦恼。还有一件让他难堪的事,就是他的副手竟然把他的形象画成漫画来羞辱他这个上司。当然沃尔夫最后没有放过这个不知好歹的副手。不过沃尔夫由此愈发渴望获取更高的荣誉以博得人们的尊敬。沃尔夫的目光投向内陆广袤的土地。

 

此时法国部队已无力控制通往魁北克的生命线——圣·劳伦斯河。魁北克的防御部队约有16000人,但只有一半是职业军人。要想保住这片殖民地,就必须火速向法国本土求援。互相敌视的蒙特卡姆和瓦德鲁伊尔只好向巴黎求救,要求得到人员及物资补给。然而,他们的请求被搁置了6个月。法国国王最终送来了一个令他沮丧的消息:没有援军!因为当时法国正与普鲁士交战,法军被全线牵制在欧洲战场。法国国王在信上粗鲁地对他们写道:“先生们,房子着火时就顾不上马厩了。不过沃尔夫还是给魁北克的法国防御部队留出了时间。他虽然攻克了路易斯堡,但是加拿大寒冷刺骨的冬天就要来临,他只得返回英国。在那里他被奉为英雄并提升为准将。喜不自禁的战争大臣皮特早就在酝酿一场攻克魁北克的袭击战。他设计了一个水陆夹击的战略。他让沃尔夫率海军主力沿着凶险的圣·劳伦斯河而上,由海上突袭魁北克。另外让其他两支陆地部队从圣·劳伦斯河南岸分别进攻奥斯维格堡和奥尔巴尼地区,待他们过关拔寨后两支陆军主力最终到达蒙特利尔会合,转而顺河而下向东进攻河边的魁北克城,这样他们就可以与沿河西进的沃尔夫的海军舰队一起对魁北克实施前后夹击。拿下魁北克,英国将获得对北美的完全控制。第二年春天沃尔夫满怀信心地回到路易斯堡。1759年6月6日包括22艘载满士兵的战船和5艘护卫舰在内的共119条英国战船,9000名士兵浩浩荡荡从路易斯堡出发,沿圣·劳伦斯河向魁北克城开去。虽然9000人比起沃尔夫得到的许诺要少,但他们的确是北美当时最优异的士兵。与此同时英国其他两支陆地部队也从圣·劳伦斯河的上游,1000英里之外的地方展开了行动。当沃尔夫率舰队行驶在圣·劳伦斯河上时一路上无力阻止的法国人在沿岸点起一连串的野火,他们是在向行进中的英国舰队发出警告,但也暴露着内心的恐惧。沃尔夫的手下得意地听着法国士兵们在岸上此起彼伏地喊:英国人来了……英国人来了……英国人来了…… 恐惧传到了魁北克,并不可阻止地蔓延开来。居民们也跟着士兵惊恐地大喊:英国人来了!英国人来了!

加拿大与英、美的特殊关系

法军统帅蒙特卡姆认为己方军队处于劣势,他决定采取防御战略,以逸待劳,等待敌人向魁北克发动进攻。蒙特卡姆相信,英国舰队巨大的舰船难以通过圣·劳伦斯河,所以他一开始就没想办法去阻止英军,他只是把部队集结在距魁北克不远的下游的河流北岸,那个地方叫比尔波特。但是沃尔夫的舰队稳步向河流上游驶来。英国人生来就是出色的航海家,多年以来,他们精通于将各种变化中的有潮河流的泥滩绘制成海图。就算有狂暴的激流和出名的浅滩,依靠当地水手的经验,他们也能顺利地在圣·劳伦斯河上航行。 离开路易斯堡两周后英国舰队进入了魁北克,沃尔夫毫不费力地让他的舰队消灭了停泊在河湾里的法国军队和所有民用船只,然后在魁北克城的对面登陆扎营。目睹过许多船只毁于圣·劳伦斯河上的法国人终于看到传言变成了事实。6月24日午夜英国人在城市对面登陆的消息惊醒了蒙特卡姆。他即刻提出要在河流沿岸设防,但却被瓦德鲁伊尔拒绝了。蒙特卡姆对瓦德鲁伊尔怒气难平,他指责瓦德鲁伊尔说:“他真是可笑、难以理解、精神错乱,他事事都不跟我商量。” 魁北克的法军只好在两位互不服气的统帅下,守在城里不出战。英国军队则开始在魁北克对面的河岸上构筑防御工事,并在河流下游,魁北克城斜对面的奥尔良岛建立起大本营。沃尔夫用望远镜仔细地观察了魁北克的防御系统。他发现这个城市同样是一个易守难攻的堡垒。城市的地势就像是一块伸向河面的岩石,四周筑起了一道可怕的天然防线,它三面临水,陡壁悬崖高耸,另外一面则是坚固的石墙。沃尔夫心知要攻下它不是易事。虽然双方的士兵都在积极备战,但是双方统帅都严格遵循着几个世纪以来形成的绅士战争的协议,他们互换了礼物,酒和食品。

 

7月12日沃尔夫开始炮击魁北克城。英国炮兵使用了24磅和32磅重的炮弹的重型大炮,炮弹足以打到一英里外河流对面的魁北克城。法军火力根本无法与之相比,毫无还手之力。轮番无情的炮击很快使港口地区被夷为了一片瓦砾。蒙特卡姆只有拒绝出战。他期望法国军队可以就这样坚守到冬天,就像前些年一样,严酷的冬天将迫使英国人撤退。但英军的围困使魁北克日益艰难。城内的食物开始变得匮乏,它已经难以坚持到冬天。蒙特卡姆在给妻子的信中写道:“ 和平再不到来,殖民地就会消失。”蒙特卡姆只得把赌注都押在天气上,他希望魁北克的冬天快些到来。河对岸的沃尔夫对打败法军充满信心。但是他的健康状况欠佳,情绪也是时好时坏。7月底情绪激怒的沃尔夫命令英军向蒙特卡姆在悬崖顶部的堡垒发起攻击。但是,弃舟登岸的英国士兵却被困在了悬崖底下的泥浆中,法军抓住机会,狠狠地反击,猛烈的炮火打得英军支离破碎。英军不得不败退下来。这一战沃尔夫痛失443名最好的士兵。沃尔夫对自己的军队失去了信心。他开始怀疑凭自己这些队伍能否取胜。军队也对他失去了信心。他们扬言要向议会质询他的领军才干。更令人不可原谅的是,原定于在圣·劳伦斯河上游南岸对法军发起进攻的那两支陆军部队遭遇挫折,还在1000英里之外苦苦战斗,根本不能前来会合。沃尔夫面临着最黑暗的时刻。

 

英军的惨败使瓦德鲁伊尔倍感振奋。他要求出战,主动进攻英军。但是这回却是蒙特卡姆拒绝了他。蒙特卡姆自觉非常清醒,认为厄运终将到来。他惟一能做的就是把周围郊区能参加战斗的居民都集合起来保卫魁北克。他抓紧时间对他们进行训练,但是很困难。那些人根本就不知道怎么拉开枪栓,不知道怎样检查枪械是否能够开火。沃尔夫则急于为自己遭受的损失进行报复。他命手下人焚烧城外所有的庄稼和村庄。大火燃烧了两个月,隆隆巨响盖过了那夏日的暴风雨。熊熊烈焰和浓浓的黑烟吞没了圣·劳伦斯河沿岸100英里范围内的村庄和农场。就连沃尔夫的手下也对他的野蛮行径倍感震惊。他的一名助手写道:“这是一场最糟糕的战争。沃尔夫此举却在英国朝野获得赏识。英王乔治二世听后不无欢喜地说:“他真的疯了吗?这未尝不是好事。我希望他能刺激一下我的将军们。”也许他认为这样的战争就需要这样的疯狂。” 英军坚壁清野的做法使法军更加艰难。他们更指望不上收获粮食过冬了。同时蒙特卡姆认为在开阔地带作战对己方更加不利,所以也就更加不敢主动与英军进行面对面的战斗。他惟有暗自祈祷冬天快点到来。他想现在是9月,再坚持一些日子,河流就会冰冻,沃尔夫来自路易斯堡的供给线就会被切断。也许到那时他们会知难而退。至于己方还能不能坚持到那时,就只好请上帝保佑了。沃尔夫也知道作战时机在慢慢消逝,英军只能背水一战。他们要赶在冬季之前将法军一举击溃。可让他着急的是他的身体每况愈下。他的肝脏在衰竭,然后是肾,他几乎无法站立。他向医生恳求道:“请让我这几天不要疼痛,让我能够完成我的使命。” 沃尔夫之所以如此着急,是因为他的下级指挥官为他献上了一个大胆的计划:英军乘着战船,趁黑夜神不知鬼不觉地向上游航行,绕过魁北克,英军再从法军防线高175英尺的悬崖上攀登过去。沃尔夫又对计划进行了大胆修改:他们将在安斯杜福伦这个离魁北克更近的地方登陆,行动就在法军眼皮底下进行。一旦成功,他们就可抵达魁北克背后的亚伯拉罕平原,从而轻而易举地进军魁北克。

 

1759年9月12日夜里沃尔夫为手下人朗诵了诗人格雷的著名诗篇《郊外墓地的挽歌》。这首诗气氛阴郁,诗的结尾写道:“光荣的道路只能通向坟地”。 9月13日凌晨沃尔夫率英军精锐之师趁着没有月光的静寂之夜出发了。沃尔夫事先已探知法军正在等候一支运粮船队。于是他让英军假扮成运粮队,让法语流利的高地人去蒙骗敌人。黑夜中法军不辨真假,听到流利的法语喊出“法兰西,国王万岁”这样的话,便认为他们是来送粮食的自己人,让他们通过了。凌晨4点英军的先头部队已在悬崖下面的小河岸登陆。从船里出来的沃尔夫,面对着那高耸陡峭的悬崖不禁有些望而却步。但紧接着他就下定决心对身边士兵说道:“我认为即使我们拼尽全力也很难从这里攀登上去,但是无论如何,我们必须拼死一搏。”最终英国士兵拖着沉重的背包、来福枪和成桶火药,费尽周折地爬过这座陡峭的黑石灰石悬崖。沃尔夫也被手下以缆绳吊了上去。让他们喜出望外的是攀上悬崖后他们发现那惟一通道竟无人把守,负责防守的法军军官认为英军不可能从这里或其他任何一个地方登陆,于是派士兵去远方收割粮食去了。就在那个夜晚4500名英军士兵摸黑翻越了魁北克城墙外的高耸峭壁。他们所带的供给只够用两天,他们已经没有退路。破晓沃尔夫率部队在离城墙一英里的地方会合。法军惊得目瞪口呆。法军更加没了退路。蒙特卡姆这时才横下一条心,决定放弃原有的防御策略。他匆忙聚集起五千人马开出城去,在城墙外的亚伯拉罕平原上迎击英军。这是他最喜好的战争形式,士兵们在战场上排列整齐,然后一步步向敌人靠近,接着开火。就在法军匆忙组织作战队形时英军的大炮已在400 码开外等候多时了。炮火使法军阵形大乱。蒙特卡姆见势不及多想,便率先向英军冲了过去。法军于是呐喊着全部向英军阵地冲锋,边跑边开枪。但这支由常规军和农民组成的混编队伍训练不足,组织涣散,他们的射击大多没有命中目标。沃尔夫的队伍则排着传统的整齐阵形,平静地等待沃尔夫开火的命令。距离越来越近,80码、60码、40码…… “开火!”沃尔夫一声令下,英军阵营顿时爆发出枪火的共鸣。硝烟中射出的子弹齐刷刷地射中冲在最前面的法军。法军士兵则像被割的韭菜一样,一层层地倒下。正当沃尔夫眼见法军溃散,下令英军部队全线冲锋之际,一名法军狙击兵开了一枪,击中了沃尔夫胸部。奄奄一息的沃尔夫听到一名士兵说:“你看他们逃跑了。” “谁逃跑了?”沃尔夫问道。“是敌军,长官。” 沃尔夫挣扎着睁开眼睛,看到自己的部下已冲进了魁北克城,法军的旌旗在炮火中纷纷倒下,被换成了英军的米字旗。他艰难地咧嘴笑了笑道:“感谢上帝,我没有遗憾了。”说完死去。法军统帅蒙特卡姆却难以得到这样的慰藉,他也受了致命伤。临死时他知道魁北克已经落入他人之手。 法军在魁北克的失利成为了北美的转折点,英军自此攻势如潮。短时间内,新法兰西的大部分便落入了英国人手中。圣·劳伦斯河曾把北美的控制权交给了法国,尔后又交给了英国。这两个国家的影响将在加拿大内部永远地交织和盘绕。

 

多年来英国和法国一直在激烈地争夺对北美的控制权。随着法国的威胁消失后英国人成为了这块土地上的霸主。然而受英国统治的美洲殖民者(无论是是英国还是法国或者西班牙的定居者)都对英国的强权和压榨都十分不满,随即便开始了独立运动,不到二十年美国诞生了。北美的版图和格局发生了深刻的历史变化,它延续发展至今,已没有人能否认它带给全世界的影响。美国的独立从一开始就深刻影响了加拿大的历史进程。当美国独立战争尚在进行时自己都还没正式成为一个独立国家的美国就试图将同属英国殖民地的加拿大变成北美大陆会议的第14个成员:独立战争期间北美大陆军曾两度尝试进攻加拿大并一度顺利拿下蒙特利尔,但在两次围攻魁北克时受困于恶劣地形和天气的大陆军最终被英国援军和亲英的加拿大民兵击退。事实上美国独立战争并非一场全民反抗英国殖民统治的战争——美国尽管曾是英国的殖民地,但和印度等殖民地所不同的是:当时英裔移民实际构成了北美殖民地的主要种族,殖民地政商各界的上层人物几乎都出自于英裔移民,只有当英国的殖民政策损害到他们的利益时才起而反抗。实际上在北美独立战争中相当一部分北美殖民地居民仍保持着亲英的政治立场——他们就是美国独立战争中的效忠派(政治立场上效忠于英国,因此也称亲英派)。独立战争后美国成为独立国家,亲英派人士于是北上落脚加拿大。大量亲英派人士的涌入使加拿大在相当时期内保持着亲英反美的政治倾向,对此美国其实是深有顾虑的:作为英国属地的加拿大驻扎着当时全球最强的武装力量——英军,而由于大量美国独立战争时期的亲英派人士的涌入已使当地成为反美大本营,此时的加拿大实际上成为了英国遏制新生的美国发展的基地。

 

 

1783年9月3日英国在和美国缔结的《巴黎条约》中把阿巴拉契亚山脉和密西西比河之间的土地也送给了新生的美国。与此同时和建国十三州同时期存在的佛蒙特州在独立战争中保持中立,战后以第十四州的名义加入美国。1801年罗伯特·李维顿受时任美国总统的托马斯·杰斐逊派遣同占据密西西比河以西的法国殖民当局商讨购买密西西河以西的路易斯安娜土地,一开始法国方面没接受美国提出的购地方案,然而随后不久法国就在欧洲战争中遭遇挫折,于是在1803年美国乘法兰西皇帝拿破仑忙于应付欧洲战争之际从法国手中以1500万美元价格购买了83万平方英里(2144476平方公里)的路易斯安那,相当于每英亩土地支付了三美分,这次土地购买行为使美国领土扩大了一倍。低价购买路易斯安那的成功勾起了美国政府扩张领土的欲望。美国自独立以来的政治话语逻辑中就将整个北美大陆置于自己的统治之下视为上帝赋予的”天命“,在路易斯安娜的成功更刺激了美国人的这一意识,于是美国重新将作为英国反美基地的加拿大锁定为下一步的扩张目标。然而此时美国羽翼未丰,而大英帝国虽然因为美国独立而损失了一大块殖民地,但依然还是当时全球头号强国,美国要从英国手中夺取加拿大并不容易。直到1812年欧洲的拿破仑战争已进入白热化阶段:这时英国作为反法同盟的成员之一将驻扎在加拿大的军队大量征调到欧洲战场,对此美国人视为是难得的天赐良机。与此同时英国也对国力日渐增强的美国越发警惕:英国试图以袭扰美国海上贸易的方式减轻美国对自己的属地加拿大的侧翼威胁。美国尽管赢得了独立战争的胜利并如愿以偿地扩大了本国的疆域,但在贸易、政治和军事等方面仍受到英国的压制:英国不仅得到了加拿大的亲英派人士的支持,还通过加拿大这一基地向反抗美国政府的印第安人部落提供武器。 当时位于美国西北部的印第安人部落在酋长特库姆塞的领导下一直坚定地阻止美国向西扩张,而这些印第安人的背后就有英国的支持。加拿大作为英国在北美的重要基地在英国援助印第安人的行动中发挥着巨大作用,这使美国政府坚信只有政府加拿大才能确保自己能将领土一直顺利向西推进到太平洋沿岸。

 

 

这时的美国尽管处于国力上升期,但毕竟羽翼未丰。相比之下大英帝国尽管因为美国的独立而失去了一大块殖民地,但仍是无可争议的世界头号强国。美国要想从英国手中夺取加拿大其实并不容易,直到1812年欧洲的拿破仑战争已进入白热化阶段:这时英国作为反法同盟的成员之一将驻扎在加拿大的军队大量征调到欧洲战场,对此美国人视为是难得的天赐良机。1812年6月18日美国对英国宣战,而吞并加拿大正是这场战争的目的之一,对此可以从当时的美国总统詹姆斯·麦迪逊的表态中看出端倪:“这一年将加拿大地区兼并,包括魁北克,只要向前进,向哈利法克斯进攻,最终将英国势力彻底逐出美洲大陆。”这时美国的实力仍算不上强大——直到1812年底美军总兵力才扩大到15000人左右,能动用的军舰仅有16艘、大炮约500门。尽管如此这在当时的北美已是一支规模客观的军事力量,因为这时主要精力用于欧洲战场的英国在加拿大只有不到5000驻军。不过英国也具备一定的战略优势:在圣劳伦斯河边界地区北岸的加拿大一侧人口密度和基础设施水平比南岸的美国高出两倍。1812年6月至1813年初在海上美国战舰和私掠船在大西洋上全面出击,仅几个月时间便击沉英舰3艘、俘获英国舰船500艘以上。然而在陆地上美军却连吃败仗:美军对加拿大发动了三路攻势。7、8月英军将领布罗克击退了美军的西路进攻并攻占了美国西部的几个重要堡垒,底特律的2500名美国守军竟在不发一枪的情况下向700名英军缴械投降。1812年10月美军将领斯蒂芬·范伦塞勒指挥约3100人的先头部队渡过尼亚加拉河,在俯瞰安大略的昆斯顿高地峭壁上建立阵地,然而在当天夜间他们就被一支1000人左右的英军击溃。当美军挥师北上加拿大时所遭遇到的对手不只是英国正规军,加拿大人像当年北美殖民地反抗英军一样自发组织民兵与之展开游击战,令美国人体会到了当年英军在美国独立战争中的无奈处境。加拿大人不仅成功阻止了美军的入侵,甚至一度反攻到了美国境内:1814年8月19日由英国海军陆战队和加拿大民兵组成的2500人军队趁大雾绕开美国海陆军优势拦截,迂回到马里兰州海滨登陆,迅速击败匆匆拼凑的6000美国民兵,然后在华盛顿击溃了500美国海军陆战队的抵抗,仅以200人伤亡的代价占领华盛顿,并于24日火烧总统府,然后扬长而去。战后的美国总统府墙壁被熏黑,惨不忍睹,1817年美国人不得不用白灰把墙壁重新粉刷,从此才有了“白宫“的名称。这是美国历史上唯一导致首都被占领的战争。据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报道:2018年5月25日加拿大总理特鲁多就“征收钢铝关税“问题与美国总统特朗普通电话时特朗普直接爆出一句”当年烧白宫的不是你们吗?“

 

 

这场战争进一步强化了加拿大人亲英反美的政治立场。当时的加拿大夹在英美之间完全没任何自主权,只有紧紧依靠身为宗主国的英国的保护才能抵御美国的扩张野心。这时英国也越发警惕正日渐发展强大的美国,在这种形势下加拿大长期扮演着英国遏制美国的战略基地。1859年美国在同英国争夺俄勒冈地区的博弈中胜出,俄勒冈成为了美国第33个州。尽管俄勒冈成为了美国领土,然而位于俄勒冈和加拿大之间的圣胡安群岛的归属问题并未明确:当时美利坚合众国和英属加拿大均宣称对该岛拥有主权,因此双方都派兵在岛上驻扎。两边的人马互相以猜疑和仇视的心态对立着,在这种状态下任何一件看似微不足道的事都可能引发冲突——最终一头猪成为了冲突的诱因:住在岛上的一个名叫莱曼·卡特拉的美国人射杀了一头闯入他家的土豆园的猪,然而这件事很快诱发了美利坚合众国和英属加拿大之间的外交纠纷,因为这头猪是英属加拿大的财产。表面上看因为一头猪引发外交纠纷似乎是令人匪夷所思的,实际上这次事件完全是美国和英属加拿大之间长期以来矛盾的爆发。由于双方长期处于猜疑仇视的对立状态,因此很多问题往往会被放大——在英属加拿大方面看来:一头猪尽管只是微不足道的小事,然而毕竟是自己的财产,在双方存在领土主权争议的前提下这自然被视为是对自己财产权利的侵犯。由于这时的加拿大还不是独立的主权国家,因此作为英国属地的加拿大的外交行为是由身为宗主国的英国代为行使的。当时英国政府表示:如果卡特拉不把猪还给他们,那么他们就要逮捕卡特拉。这令生活在岛上的美国人都感到恐惧,因为他们不确定哪天类似于卡特拉的命运是否会降临到自己头上,他们甚至怀疑这是英国方面有意识打击岛上的美国居民的行为,于是他们向美军请求保护。美军第九步兵团在收到岛上美国居民的请求后立刻上岛增援,英属加拿大方面也迅速增调了一艘战舰派往岛上。400名美军士兵开始在岛上挖战壕,而一支载着上千名士兵的英军舰队也已整装待发。就在形势剑拔弩张之际双方高层也许是觉得因为一头猪而引发一场战争未免太过荒谬,于是双方最终一致同意共同占领该岛,结束了军事对峙状态。整件事表面上看起来似乎是由一头猪引发的,可实际上是由于美国和英属加拿大之间在边境领土问题上的长期矛盾积累所致。十年后美国和英国一致同意将圣胡安岛的归属问题交给中立的第三方德国皇帝威廉一世裁决,最终威廉一世裁定该地属美国所有。

 

 

美国和加拿大的边境领土争议问题解决了,不过这并不代表美国对加拿大的野心也就此终结了。1867年美国又从沙俄手中购买了阿拉斯加地区,这使美国获得了一块与本土之间隔着加拿大领土的飞地,在这样的形势下吞并加拿大以打通本土与阿拉斯加的联系再次被美国提上议事日程。就在美国取得阿拉斯加的同一年英国将自己在北美的属地加拿大省、新不伦瑞克省和诺瓦斯科舍省整合为加拿大自治领,此后加拿大获得了相当的自主权。加拿大凭借广袤的领土和丰富的资源专心致力于自己的发展:以小农户为主的人口结构逐渐形成,财富的分配相对较为均衡。古典自由主义者与保守党之间围绕经济问题产生了诸多意见分歧:保守党赞成贸易保护主义,而自由党则倾向于自由贸易和低关税。1871年不列颠哥伦比亚获得承诺:一条横贯大陆的铁路将在十年内建成,但最终在规定时限结束时该铁路之完成了三百英里。1880年麦克唐纳和他的几个合作者前往英国本土招商,加拿大太平洋铁路公司由此缔造。五年后通往海岸的铁路竣工了,由此加拿大各地通过铁路被更紧密联系在一起。这一时期贸易保护显得相当重要——从某种程度上而言:这是直接针对美国的影响力的。美国资本在持续扩大对加拿大的影响,随着两国商务的增长已使加拿大成为美国与大英帝国整体链条上最重要的一环。在大多数时间里加拿大自由党倾向于建立一个两个经济联盟,基于共同关税或具有几乎一样效果的互惠协议,然而当时加拿大的主流民意并不支持此举。这一时期加拿大还致力于国内民族问题:英裔和法裔一直是加拿大最大的两个族群,尽管英裔在人口数量和政治经济地位上略占优势,然而在法裔人口聚居的魁北克地区始终潜伏着足以导致这个国家分裂的隐患。和其他美洲国家一样:加拿大最早的原住民是印第安人。当埃及、中国、印度、希腊等地皆已步入高度成熟的文明国家形态后加拿大的印第安人仍处于原始部族时代。事实上印第安人并不是一个民族,而是对美洲原住民族的统称。本来美洲的印第安人相比亚欧大陆的文明程度就相对较低,相比之下处于高纬度地区的加拿大的印第安人部落在美洲印第安部落中几乎是最低的:中美洲好歹诞生过玛雅文明、阿兹特克文明,南美洲诞生过印加文明,然而这一切都和加拿大毫无关系。其实欧洲人到达加拿大的时间还是比较早的:早在哥伦布到达美洲之前北欧维京人就已通过格陵兰岛进入加拿大,不过不知道是何原因最终导致维京人撤出了美洲,到底没能在加拿大生息繁衍开来。大航海时代率先揭开殖民扩张历史序幕的是葡萄牙和西班牙,当时这两国在美洲的扩张方向主要集中于今天的拉美地区,北美地区在这时仍是印第安人聚居的莽荒之地。直到1535年法国人进入加拿大后才开始在当地进行系统化的开发建设,后来英国人也来到这里并与法国人展开了激烈的竞争。1763年英国从法国手中夺取了加拿大,然而相比之下英国更热衷于建设自己位于北美南部的殖民地(美国独立之初的建国十三州),处于高纬度地带的加拿大再次被忽略了。当时的加拿大其实就是一块广袤的大荒地——尽管是很大一块地盘,可由于人口规模实在有限,所以并不能为英国商品提供多大的市场,因此加拿大当时在英国殖民体系中的地位远远不及南方的十三州殖民地。我们知道即使是今天已囊括五十个州的美国国土面积也比加拿大小,那么当时的十三州殖民地就更不用说了,然而当时的十三州殖民地就是用比加拿大小得多的领土面积供养了三百多万人口。相比之下加拿大的人口规模简直少得可怜:自美国独立后又经过了150年的开发建设和吸收移民才使加拿大的人口增长到100万,这只相当于美国独立时三分之一的人口。由此可见加拿大从一开始的人口基数就是很低的。从19世纪晚期开始华人、印度人、犹太人、瑞典人、挪威人、冰岛人、德国人、俄罗斯人等不同族群大量涌入加拿大。1897年后的十四年中每年抵达加拿大的新移民数量从开始时的大约2万稳步上升到1911年的3.2万,而出走美国的人数也大幅逆转过来了。如今的加拿大是世界上移民率最高的国家之一,同时加拿大还大批接受难民——加拿大所接受的难民占全球难民数量的10%以上。整个20世纪加拿大作为一个人口基数有限的国家在短短百余年间增长三十多倍的人口——这在全世界范围内都是极为罕见的,然而即使加拿大人口增长再怎么迅速也难以弥补人口基数起点上的差距,事实上加拿大人口在增长三十多倍后还没20世纪初的中国、美国、德国、日本、印度等国多。

加拿大与英、美的特殊关系

 

20世纪初加拿大军方获悉:美国正在研究入侵及吞并加拿大的作战方案。于是加拿大制定了对美国先发制人打击的“国防部一号计划”。当然加拿大深知:以自己的实力不足以同美国抗衡,所以将希望寄托在宗主国英国的援助上。1931年英国通过的《威斯敏斯特法案》赋予了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等白人自治领独立的国防、外交和立法权力,从此加拿大成为英联邦体系内与英国平等的主体成员。不过这时的加拿大仍不具备修改宪法的权利,尽管已可以独立自主制订国防政策,然而缺乏自主国防能力的加拿大实际上仍在防务上高度依赖于宗主国英国。同样是在1931年英国将自己的殖民地以及加拿大等白人自治领、斯堪的那维亚国家、葡萄牙、阿根廷等国纳入到以自己为核心的英镑区。1932年7~8月英国自治领经济会议在加拿大渥太华举行——这其实说明两点:其一加拿大等白人自治领的政治地位的确大为提升,其二这也证明加拿大等白人自治领实际上仍与英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早在19世纪晚期的第二次工业革命期间英国就已丧失了世界第一工业大国的地位,而新兴的美国则取而代之。尽管美国在工业实力上已超越了英国,然而英国凭借自己在海军、金融以及殖民地等方面的优势仍得以维持自己的世界霸主地位,可在遭遇一战的打击后英国的国力进一步下滑,这就使英国不得不对发展势头迅猛的美国有所警惕。这一时期英国在英联邦内实行特惠关税,对外则提高关税。这一协定是为防止外国商品低税渗入英国的市场范围,而首要防范的对象就是美国。英国实际上已将美国视为自己的主要竞争对手,而加拿大也加入到了宗主国英国遏制美国的行动中,因此这一时期的美加关系仍延续着一贯的对立状态。尽管加拿大在1928年取消了“国防部一号计划”,然而两年后美国就秘密制订了旨在消灭英国驻加拿大与北大西洋的陆军部队的“红色帝国”计划。

加拿大与英、美的特殊关系

 

然而随着纳粹德国和日本的威胁日益加剧就使英国开始加速向美国靠拢:由于受到1934年的约翰逊法案和1937年的中立法案的束缚,美国不能向未偿还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欠美国债务的国家提供贷款;交战国要购买美国武器必须采取“现款自运”;美国向交战国提供的武器必须被证明是对美国自身国防并不需要的才行。当时英国的现实条件恰恰无法满足以上要求:英国没还清一战中所欠债务;面对战争的巨大损失,美元和黄金储备也即将耗尽。面对纳粹德国海军对英国海上交通线的巨大威胁以及登陆英国本土的可能,丘吉尔首先提出了希望从美国获得50艘老旧驱逐舰的要求。罗斯福面对法律的束缚和国内孤立主义阵营的强烈反对只能通过将英国国防安全的重要性与美国自身相联系的方式来说服国会和民众:一方面要求英国将大西洋上部分岛屿和海军基地的使用权交给美国来换取军舰,这样既可以缓解英国的资金压力,也可以通过强调这些岛屿的国防意义来说明这项交易的价值。同时证明美国海军的防御不需要这些老旧的驱逐舰。另一方面丘吉尔保证:如果英国本土沦陷,英国不会交出海军,而是将舰队移至加拿大继续抵抗,以解除美国对美国军火落入德国手中的担忧。此后罗斯福总统利用美国法律的漏洞提出《租借法案》,进一步加大对反法西斯国家的援助力度。美英关系的改善使加拿大不得不重新审视自己与美国的关系:加拿大并不具备与美国抗衡的实力,长期以来加拿大都是依赖英国对抗美国,然而随着美英关系的改善就使美加关系也迎来了转折。与此同时美国也开始逐步放弃对作为英国自治领的加拿大的吞并计划。二战的爆发使美国彻底放弃吞并加拿大,转而为应对共同的法西斯威胁而并肩作战。二战后英国的殖民体系解体,而美国崛起成为世界头号大国,但美苏争霸的冷战阴云随之而来。此时美国必须稳住资本主义世界的阵脚,全力打压苏联势力的扩张。逐渐摆脱英国控制的加拿大务实地选择在国际问题上追随美国的策略,美国出于称霸全球的考虑也需要加拿大的支持。至此美国不仅放弃了吞并加拿大的打算,同时还为加拿大提供军事保护,防止加拿大被其他大国入侵,美、加两国实际上各自以对方国土作为本国战略纵深的延伸。

 

 

1940年美国和加拿大签署了《美国和加拿大关于建立联合常设防务委员会的协定》,建立了联合防务委员会,负责研究和协调双方军队组建和装备方面的问题并进一步磋商如何确保西半球北部的防务。二战以后加拿大加入了美国主导成立的北约组织,还和美国共同成立了北美联合防空司令部,美国在加拿大境内设立了军事基地用于建立雷达站、预警系统等军事设施。国土面积997万平方公里的加拿大尽管是全世界仅次于俄罗斯的国土面积第二大国,但加拿大的人口和工业集中分布在渥太华、温哥华、多伦多等几个大城市,而辽阔的北部地区几乎都是荒无人烟的永久冻土和雪原,只是在目前美加关系密切的基础上加拿大可以得到美国的军事保护,否则如果美国入侵加拿大的话,那么加拿大其实是没多少战略纵深可言的。在得到美国的军事保护后加拿大所面临的战略格局可谓是空前改善:东有大西洋、西有太平洋作为天然的地缘屏障,北部是位于北极圈的高寒纬度带,唯一可能遭受攻击的南方地区随着美加特殊关系的形成实际上已处于不设防状态。作为世界第二领土大国的加拿大却只有6万左右的现役部队,事实上加拿大在防务上是高度依赖于美国的,这使加拿大得以不必花费过多的资金用于国防领域。加拿大靠近美国的南部地区自然条件是相当优越的:这一带终年气候温润、土地肥沃、水运便利,是难得的宜居之地。然而相比之下加拿大广袤的中北部地区可就是另一番景象了:那里基本上就是常年冰封的冰天雪地,尤其是位于最北部的地区直接延伸到了北极圈以内,冬季最低气温可达零下60℃。事实上加拿大真正适宜工农业开发建设和人类居住的其实就是南部直接毗邻美国的带状地带,而广袤的中北部地区的自然条件其实和俄罗斯的西伯利亚差不多。正是这种独特的自然地理环境使加拿大的人口集中分布在南部毗邻美国的带状地带,尽管加拿大的国土面积说起来很大,可实际上适宜居住的地区却并不多。正由于加拿大的人口密集区和主要经济带位于毗邻美国的南部边境,这就注定加拿大必须优先发展同美国的贸易关系。加拿大的很多产业的发展与美国密切相关:加拿大的能源、汽车、制造业等许多重要经济部门均为美资所控制。2017年加拿大向美国的出口额为3196.51亿美元,美国对加拿大的出口额为2824.72亿美元,美国和加拿大互为最大贸易伙伴,美、加两国在经济上的合作非常密切,两国的经济依存度很高。加拿大美国和加拿大都属于英语民族国家,在文化心理上是相当接近的。1948年美国与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国家共同签署了电子间谍网络协议,旨在使这五个英语国家联盟间进行情报分享与联合拦截敌国情报。至此这一情报共享联盟发展成为拥有美国、英国、澳大利亚、加拿大和新西兰五个成员的体系,因此被称为五眼联盟。五眼联盟自成立之日起就在全世界范围内一直进行着或秘密或公开的监视监听等情报搜集工作:在冷战时期这一情报搜集工作主要针对的是以苏联为核心的华约阵营,不过这并不是说情报搜集的范围只限定于华约成员国,事实上五眼联盟所监测的对象包括自己的盟友以及国内企业乃至公民个人。



分享到微信: 分享
【郑重声明】温哥华天空刊载此文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建议。 本网站有部分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 部分内容经社区和论坛转载,原作者未知,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及时与我们联络,我们会及时删除或更新作者。谢谢!

精彩评论:

     a 好文 - 飘雪 [133] (2019-09-23 07:03:47)
     a 老长 - 加西就是轮子网 [142] (2019-09-23 10:54:01)
(无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