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闻首页 /
2月14日,华语电影的经典之作《花样年华》重映,以导演特别版的形式在影院与观众再见面。时隔25年,依旧焕发出极强的生命力。
这部电影能够深深刻在影迷的脑海里,不仅是王家卫对于剧本和画面的精细打磨,更有着女主张曼玉的加持,她的造型目前依旧是旗袍美学的巅峰,说到中国旗袍的演绎,那没人会不想到她的花样年华。
张曼玉扮演的苏丽珍身着旗袍,风姿绰约的模样早已成为了一道极具时代特色的标志性风景,更是这部经典的影片充满华丽、古典且饱含情绪的象征符号。
造型师张叔平功不可没,影片中张曼玉的旗袍均由张叔平设计,剪裁贴合身形,凸显了她的优雅气质。旗袍的花纹、色彩与面料随着剧情变化,从明亮逐渐转向深沉,暗示了角色内心的复杂情感。
这些旗袍,是由张叔平与香港铜锣湾朗光时装店的裁缝梁朗光,依据20世纪30年代旧上海的旗袍款式作为参考而进行改良设计,每一套旗袍均为张曼玉量身定制,每件旗袍都要经过五六次试装,以确保完美贴合。
电影中的旗袍,一方面是王家卫对20 世纪30年代上海风貌的追忆,另一方面则隐喻苏丽珍内心虽情感涌动却不得不被约束的内心枷锁。2003年,张曼玉在接受记者访问时回答:“那些旗袍其实不太好穿,有点限制了我的身体和动作。”然而,正是这种限制让她意识到角色同样处于被束缚的状态,从而建立起对角色的深刻理解,正因为行动受限,也导致整个人物的保守和压抑,对于塑造角色来说,这些旗袍同时也期待了完美的辅助作用。
相对老式旗袍,戏中的旗袍无论是在款式上还是花纹上,也有着那个时代的创新,圆襟、十字袖、过膝的设计,腰身更紧,更有“时装”的感觉,现在穿出去依旧不过时,把张曼玉的曲线和韵味体现的淋漓尽致。
谁能想到,25年前王家卫就在影片里展现了超前的先锋观念和女性意识。他不想让苏丽珍在婚姻里委曲求全,而是让她挣脱枷锁,去成为真正独立的女性,走向更广阔的天地。张曼玉在片中换了23套旗袍,每一套都不重样,从最初的素色淡雅,到后来的花色繁复,旗袍的变化就像苏丽珍内心世界的映射。颜色越来越明艳,花纹越来越复杂,暗示着她情感的逐渐升温与内心的波澜起伏。
不同花色的旗袍都有不同心情和境况的表达。这套红蓝印花的出现在电影开头的旗袍,复古又大胆的色彩碰撞,让苏丽珍的风韵肆意绽放。
这件旗袍颜色素雅,暗淡的灰色,与之前的花色形成鲜明对比,表达了苏丽珍在看到丈夫归来又要出差时的低落。
最后一幕的红白格纹旗袍,相比之前的旗袍花纹简单了很多,更加朴素,也暗示了她离婚后一个人带着孩子生活,租在廉价公寓时,也代表着她的花样年华结束。
张叔平的造型设计不仅服务于角色,还为影片营造了浓厚的时代氛围。他通过对1960年代香港时尚的精准还原,将观众带入那个充满怀旧气息的时代。同时,他的设计还兼具艺术性,使影片的每一帧都如同一幅精美的画作。
张叔平在配饰与细节上的处理也非常到位。手袋、耳环、鞋子等配饰虽不张扬,却与旗袍相得益彰,进一步强化了角色的优雅气质。这些细节设计不仅丰富了造型的层次感,还为影片的整体美学增添了精致感。
王家卫这部电影中拍了大量的夜景,利用可控的人造光源让人物和背景的光影随心所欲的变幻,柔美的光晕打在旧时代的物件上漂亮得像油画的点高光。片中大量的使用饱满的红色,又让其被柔和的暖黄色所笼罩,整个画面有一种暧昧的迤逦,情欲的气氛油然而生。
张曼玉在《花样年华》中的造型不仅是视觉上的享受,更是角色情感与时代背景的深刻表达,成为电影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