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xshare

[枫譚] 孩子自杀,谁是推手?

阅读量:9670 评论数:4
版权归Vansky所有,转载请标注链接。

 

孩子自杀,谁是推手?

 

      自杀,怎么会有推手?有,不是别人,推手就是父母!

      这几天,公众被17岁孩子跳桥自杀的视频震惊。唏嘘之余是反思:有人认为是孩子有错,太偏激,几句批评就引来以死抗拒;有人认为是社会的错,是社会把孩子惯坏了,特别是独生子女,太自我。

      而我说,错不在孩子,也不在社会,错在父母。孩子的自杀是孩子对父母失责的回报。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种下苦果,自己吞食。孩子自杀,毫无疑问,是父母最苦的苦果,但是这个苦果,他们只能吞下,而且没有后悔药可吃。

      大家都在猜测,孩子跳桥自杀之前,发生了什么。是啊,孩子跳桥之前究竟发生了什么?

      可以推测的情况有三,一是孩子有可能出现精神问题;二是孩子母亲强烈地刺激孩子;三是孩子个性敏感,过于冲动。

      孩子可能有精神问题,是说孩子可能患有严重的抑郁症。如果孩子患有抑郁症,这是精神疾病。这种疾病被科学家认为与基因有关,就是说,孩子的死是宿命。换句话说,自杀是迟早的事情,命中已经注定。因为基因有缺陷,发病只是时间问题,一旦分子开关打开,死亡就不可避免。

      抑郁症自杀,与年龄无关,无论孩子还是成人。90年代,广州成立过一个防自杀协会。为了帮助人们热爱生命,会长积极团结和帮助患有抑郁症的人与自杀作斗争。结果,没坚持几年,防自杀协会的会长自杀了。

      科学家们也在为防自杀努力,他们试图通过找到自杀基因,来修复基因缺陷,进而阻止自杀。科学家的努力一度让人类备受鼓舞。但是随着人类基因天书破译,科学家们发现原先的期望值过高,基因的手段可能并不能挽救抑郁症患者,要阻止自杀还是不可能。遇到这种情况,人类还是只能认命。

      我们无法断定孩子自杀就是抑郁症,但是相关的报道并未提及孩子有任何抑郁的情况。如果自杀与抑郁无关,那么,孩子的自杀就与父母直接的刺激和孩子个性敏感有关。

      从视频上看,孩子母亲强烈的刺激最有可能是导致孩子自杀的直接诱因。

      青春期的孩子正处于快速成长期不只是身体,更重要的是心理。在这个阶段,孩子开始在心理上脱奶。也就是说,他开始独立。这不是指身体上独立,而是心理意识开始独立。

      独立是每一个孩子必须经历的成长阶段。所谓独立就是说他不要任何人控制他,指挥他,告诫他,他要为自己做主。这里的任何人包括父母。

      可是实际上,在父母看来,孩子根本就不可能独立。孩子不仅没有自己的生活资金来源,也没有足够的知识和经验来处理生活中遇到的难题;更重要的是情感问题上,他还没有定力,很容易冲动。总之,在父母心中,他们的孩子还不成熟,不可能真正独立。父母的理解没有错。

      这个阶段,是父母和孩子矛盾的高发区,也是孩子寻求独立和父母加强控制的斗争最激烈的时候。孩子确实不成熟,可是父母呢,父母就成熟吗?

      理论上讲,父母是成熟的。既然如此,在这场斗争中,父母应该有足够的知识和能力来控制局面,把这场独立与控制的角逐限定在教育范畴,并最终引向父母设定的有利于孩子成熟的方向。

      然而,事实上,很多父母都是不称职的父母,他们很多人除了年龄不是孩子以外,心理上还是孩子。也就是说,他们本身就不成熟。

      父母和孩子的这场斗争本来是发生在不同层面的,没有交叉点,这只是父母为帮助孩子成长布的一个局,主动权掌握在父母手中。可是因为父母不成熟,斗争变成在同一个平面上展开。

      结果,一场父辈对子辈的调教,变成了父母与孩子的实际争斗,变成了父母对孩子的压制,变成了以大欺小的蛮横不讲理,变成了消极情绪的宣泄,变成了失去理智,死要面子。中国孩子大凡都会有这样的经历,包括现在为人父母者,大家扪心自问,你对孩子真的尊重过吗?你的父母真的对你尊重吗?

      有一个知识型父亲,他为正在走向成熟的孩子灌输这样正面的理念:你是一个完全独立的人,没有人可以限制你。同时,面对现实,他又无奈地给孩子下了一道禁令,高中期间,决不能谈恋爱。这种自相矛盾的教育会给孩子造成心理冲突。孩子肯定会迷惑,自己究竟是独立还是不独立。

      心理冲突的后果不容乐观。为了追求人格独立,有些孩子也许有可能专门挑战父母的禁令,以此来检验自己究竟有没有独立人格。这就是逆反心理,而造成这个逆反心理不完全是孩子的错,其中也有父母教育简单化的因素。

      为了更多的父母避免教育的失误,劝大家真正尊重孩子,而不是把尊重停留在嘴上。做过管理工作的人都有这样的经验,从理论上讲,士兵是没有错的,如果士兵不好,那不是士兵的错,而是带兵的人没有带好兵。谁的孩子就是谁带的兵。

      17岁孩子跳桥自杀了,他当了人生的逃兵,责任在谁?不在孩子,责任在妈妈,当然也在爸爸!

      另外,孩子个性敏感可能也是自杀的诱因。个性敏感就是说孩子对批评的过度反应,很敏感,承受力很差。有些网评也谈到这一点,认为现在孩子说不得,一说就激烈反抗。

      的确,现在的孩子很敏感。为什么?

      归根结底,责任还在父母,因为孩子敏感是父母造成的。孩子跳桥本身是个孤立的事件,看上去是孩子一时冲动的结果。可是,这个孤立的事件作为结果却是失败的家庭教育的延伸。

      孩子为什么敏感?因为他们对父母缺乏信任,他们不相信父母对他们的爱是真心的。说到这里,大家可能会一声叹息,可怜天下父母心!

      我要问一下父母们,你对孩子的爱是真心的吗?相信网评又会骂我是傻B。天下哪有父母不爱自己的孩子的呢?然而,事实不完全是这样。

      回忆一下孩子的成长的过程的每一个阶段,让我们检阅一下有些父母们的爱。

      我听说过学校的小女生生下孩子就直接将自己的骨肉扔进马桶这样残忍的事情;

      我听说过年轻的父母直接把滚烫的配方奶直接塞进婴儿的嘴中造成婴儿死亡,只因自己全神贯注打游戏;

      我见过冬天,当父母进入暖和的饭馆吃饭,自己嫌热赶紧脱下外衣,却无视裹着里三层外三层被热得嗷嗷哭叫不停的婴儿的冷暖;

      我见过狠心的父亲为与儿子较劲,眼睁睁地任由四五岁儿子委屈地啼哭哀求爸爸十几分钟而无动于衷。我也见过幼童委屈地啼哭,父母却大声斥责:都是你的错,你还哭?

      我还见过父亲以教育的名义挥舞着用麻绳拧成的鞭子冷血抽打学童的儿子。

      我也见过母亲以管教之名用改锥直刺小学生儿子的手掌。

      我也听说过,母亲遗弃孩子,父亲远离孩子,贵州留守儿童四姐弟集体自杀。

      我也见过母亲因为女儿谈恋爱而侮辱女儿是女流氓,极尽恶语,不堪入耳。

      有一个在温哥华留学的孩子告诉我,他长这么大没见过父亲几次。因为他一直跟着妈妈。在中国,他住过很多城市,因为爸爸不停地换工作。每次,他妈妈带他追上爸爸时,爸爸又在新的城市找到新的工作。爸爸走了,他和妈妈原地待命。这一呆就是半年一年。接着是下一个轮回。他在流浪中长大,爸爸挣到了钱,送他出国留学了。这就是爸爸的爱!

      还有父母为图省心,直接把孩子撂给寄宿的所谓的贵族学校,人为地斩断孩子获得父爱母爱的机会。

      现在很多家长都忙于挣钱,似乎有钱就幸福,给钱给房子给豪车就是爱。其实,当他们收获金钱的时候,他们却丢掉了孩子的信任,丢掉了孩子的亲昵,丢掉了孩子的爱。

      父母与孩子的爱,不是写下煽情的话语留给孩子长大看,也不是为他们买房子送公寓,更不是早出晚归忙生意一天连孩子都见不上一面。

      孩子不是傻瓜,虽然他不知道爱是什么,但是他们能体会到有一个词叫温暖。如果孩子不信任你,如果孩子不爱你,他怎么会尊重你,怎么会服从您?当然,在极端情况下,他又怎么会不报复你,甚至不惜用死来检验和唤醒父母的爱!

      作为父母,你指责孩子却不理解孩子;你说理解孩子,却听不进孩子的一句辩解;你说给孩子自由却处处限制孩子;你口口声声说爱孩子却冷酷到用污言秽语侮辱孩子,用鞭子抽打孩子。

      这样的父母养育出的孩子天性怎么能不敏感,精神又怎么能健康!

      温暖的家庭是孩子的情感的襁褓,无论是婴幼儿,还是青春少年,他们都需要爸爸妈妈的关注、关心、理解、宽容和慈爱。对孩子的养育是每一天的陪伴,每一天的操心,每一天的交流,每一天的投入,这是一个辛苦而快乐的过程,而不是简单而悲惨的结局。试想在一个充斥身体的家暴和精神的家暴的家庭里,孩子是不是很可怜,他们是真正的弱者,总有一天,他们会以不同的方式对他们的父母的简单粗暴的“爱”做出各种各样的回报。正所谓,当父母等待孩子为养育之恩说一声感谢时,孩子等待的则是父母的一声道歉。

      最后送大家一句俗话:父母不慈,儿女不孝。

      希望17岁少年之死能够唤醒巨婴父母的慈悯和警觉,否则付出生命的代价毫无价值。

      愿逝者安息,可怜的孩子!

版权归Vansky所有,转载请标注链接。
版权归Vansky所有,转载请标注链接。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信
相关文章



我来说两句
发布者: 游客     
Avatar
光看個視頻就能推測那麼多,為什麼不寫些真憑實據的東西,小孩這 - 游客   5年前
光看個視頻就能推測那麼多,為什麼不寫些真憑實據的東西,小孩這樣走了大家看了都心痛,父母更會內疚ㄧ輩子。
   0    0
Avatar
游客   5年前
分析的全面透彻!
   6    0
Avatar
感觉这个家庭是有问题的,单亲家庭? - 孩子的问题父母有责任   5年前
   1    0
Avatar
游客   5年前
对的,应该反省的是父母
   3    0

一周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