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新帖 发表回复
收藏 

谴责《Macleans》「Not Too Asian」 华社人士Facebook设网页促道歉 

无非羡慕嫉妒恨
"Too White?": The Maclean's Edtorial Board? --Can someone look this up, and write a sequel. [url=http://theashcan.com/2010/11/11/too-white-the-macleans-magazine-archives/]http://theashcan.com/2010/11/11/too-white-the-macleans-magazine-archives/[/url]
太长不看了
Too asian? Too european? 种族歧视? 前不久我们推出了新的服务—-协助已入籍的移民瓜分新投资移民带来的财富—-即利用政府支配的投资移民财富贴息贷款搞农业,很快多伦多的一户3口之家移民5年多的移民家庭,就与我们签约此项服务。按照他们希望每天有进帐的商业模式,我们推荐了位于安省最南端温莎附近利民屯的一个价值160万加元的大型连排式温室蔬菜农场。依据政府的瓜分计划,两口子的贷款额度之和只有100万元,而手上可支配的资金凑上贷款也不足以盘下这个农场。唯有再动用刚上大学1年级的儿子的贷款额度才能实现自己的梦想。可是这意味着刚成年的儿子必须放弃学业和父母一切经营这个生意。其实儿子最初只想报读学院college学习个人感兴趣的技能, 可家长觉得自己博士毕业,孩子再差也要上大学混个本科学位呀,就软磨硬施让儿子进了现在的大学。不巧我们的咨询师与家长在客厅中的谈话被隔壁卧室里的儿子听到了,就奔出来嚷着要用掉自己的贷款额度,退学与父母一同创业,并用世界首富比尔盖茨的退学史力争自己的选择是对的。父母当时也为难了,就说给他们几天思考的时间。没几天就收到这一家庭的一致决定—-一家三口齐创业! 说了一大段似乎还没有点到种族歧视的题目,其实上段的内容已经间接奔主题了。这一家庭在子女教育上的做法,是相当具有代表性的。中国移民绝大多数是技术移民,父母至少拿到本科学位,望子成龙一代胜一代这是再自然不过的想法。于是加拿大很多大学里华裔学生的比例出奇的高,于是引发了前不久 Macleans的“Too asian!”的舆论风波。如果我要说这只是白人观察结果的文字表达定会招来板砖。我很欣赏唐人公社一些老社员的做法,我的华裔邻居就尊重孩子的选择上职业学校,孩子入校不久就反馈学校尽是白人几乎找不到华人同学,而他一起毕业的高中同学进了大学后,大呼就像在中国上大学一样。我就想不通西人一句Too asian为何就认为是种族歧视,我们也可以说加拿大职业学院Too european呀! 可是“望子成龙一代胜一代”里面‘龙‘、’胜’的标准是什么呢?答案显然受价值观世界观的影响而多样化。中国根深蒂固的观念是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我觉得这个观念并不符合西方的社会现实和主流价值观。要不是我在加拿大乡村定居的这几年观察到的结果,决不会轻易改变我的传统观念。 位于唐人公社的安省教育质量多年排名第一的圣-迈克尔中学以及诸多附近的乡村中学,学生绝大部分来自本地农场主的子弟。要是在中国,这类类似著名黄冈县一中的大学入学率一定接近99%,在加拿大你这样猜一定错啦,我观察到的结果显示,加拿大乡村中学大学升学率是出奇的低,只有不多的一部分学生选择职业教育,更多的学生中学毕业后,和父母一起经营农场。这倒不是家里穷或教育质量的问题,相反,家家富足其程度非城市居民可比,且中学软硬件设施一流,类比黄冈中学的教学质量。加拿大没有中国那样的高考制度,平时成绩从一般至优秀的中学生,都可以直接进大学学习,纯粹是个人选择问题。而乡村劳动力短缺,父母农业赚大钱这些因素直接影响了中学生的选择。 从不同层面去寻找统计数据,你会发现一堆too这个too那个,是非常自然的事。随便too几个你瞧瞧: 加拿大政府官员too white!白人太多。 所有接收移民的西方国家,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西人农场主占99.9%, 仅靠西方国家的农场主,生产的粮食就足够供世界的人口。农业too european! 当然中国人的口粮不能系在西方的土地上,否则容易受制于人,虽然每年大量进口粮食,但还是要求农民能种尽量自己种,宁让西方过剩的粮食拿去生产乙醇燃料。 阿富汗反恐战,迄今为此加拿大牺牲154条鲜活的生命,100%是白人!too european! 向烈士们致敬! 理论上讲, Too A 可能导致Too B。例如白人把广揉的乡下农村土地绝大部分占领,华人只好缩在狭窄的城市里,想要下乡创造追求幸福生活, 又碰到白人惜售,或务农资本门槛太高。因而可以说,大学华裔生源Too asian, 多少可与国土资源的绝大部分Too european 扯得上联系,因为华裔要在城里混得好,必然要求有较高的技能。 Too asian风波还折射出东西方对知识的价值观差异。西方人以实用主义或兴趣主义态度来学习掌握知识,书读得太多用不上他们会认为是浪费,这就是为什么很多高学历的移民去西人企业求职时必须人为缩低身段,若招聘岗位要求本科,博士生求职时只好缩水简历为本科,否则面临over-qualification遭拒;东方人尤其是华人则注重面子主义或攀比主义,若邻居家的孩子上大学,自己的孩子要是念大专,家长会觉得在亲戚朋友邻居面前很没面子。反正加拿大也没有高考,成绩平平照样上大学,何必”曲就”大专,因而一窝蜂上大学成就了Too asian现象。面子主义妨碍了了中华民族的文明进步,张衡地震仪就是一很典型的的例子。最近有良知的中国知识分子,象皇帝的新衣中那个天真无邪的孩子那样,坦诚那个忽悠了世界1800年的张衡地震仪,不过是一个装饰品工艺品而已,是中国古代的面子工程!这也解开了很早之前我的纳闷:既然中国千把年前就发明了地震预报装置,为何一代不如一代,1976年的唐山大地震预报不了,2008年的北川大地震也预报不了。鲜明的对比是,300多年前的英国人牛顿闲得蛋痛,躺在草地上琢磨为啥苹果往下掉不是往上掉,最终提出了如今广为应用的牛顿三大定理。再一个例子是中国四大发明中的火药发明,除了捞个第一的面子,中国人没有得到实惠,反而在近代史上沦为被船坚炮利的西方半殖民地!反倒是一百多年前瑞典人诺贝尔的火药TNT的发明专利,直至今天还年年坐收几千万美元的专利利息费,用于奖励全球对世界科学技术以及和平做出重大贡献的人士,既收面子又收实惠! 从专制社会来到自由世界,您要学会享受自由,尤其是选择的自由表达的自由。中国老百姓选择的空间太少了甚至没有:买房地产的房型几乎没有选择,千篇一律的小区带防盗网的鸽子笼 ;这里的选择太多啦—-平房、2层house、购地自建房、移动房mobilehouse、模块房modularhouse、condo、 townhouse、农场、耕地、休闲打猎地、cottage、带独立私家湖的大似中国一个或多个村的土地等等。 // 国内上大学几乎是所有家长不二选择,职校在教育产业化后日渐萎缩,或者升格或并到大学里了,因为职校毕业的待遇永远不可能高于科班生,本科就业后起薪好歹略高于体力工 ;这里公交车司机的收入甚至高于C++编程高手,木匠电工的收入高于博士白领是常态,受教育的选择干吗非要University不可呢?松绑自己自由选择吧,”too asian”的现状说明华裔受根深蒂固的传统思想影响而自我禁锢了选择的自由。// 国内迁徙自由受户口约束;加拿大这里呆烦了,房子一卖,跨省跨市跨县重新定居任您选。//国内买车也许除了小排量1.8升以下的车您别无选择,而且年限一到强制报废,更无情限行单双号;这里6缸8缸排气量任选,只要车况好60年代的老爷车您也能上牌满街跑,千奇百怪的挂斗往车屁股上一钩,出行车就改为运输车。
新帖 发表回复
查看积分策略说明

快速回复主题

标题  (可选)
内容

恢复自动保存的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