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福岛县近海浮游生物检出高浓度放射性污染

[backcolor=#ffffff][color=#2b2b2b][size=5][font=宋体][b] [/b][/font][/size][/color][/backcolor] [align=left] 日本东京海洋大学的研究人员15日说,他们对今年7月从福岛县磐城市沿海采集的浮游生物进行检测时,发现了高浓度的放射性铯。此外,小型底栖生物体内也检测出了较高浓度的放射性污染。 研究小组7月上旬在磐城市沿岸60公里范围内的近海采集了浮游生物和小型底栖生物。检测发现,在海岸附近采集的浮游生物体内放射性铯活度最高达到每公斤669贝克勒尔。不过在离海岸10公里采集的浮游生物,这一浓度只有每公斤6贝克勒尔。此外,海底栖息的棘皮动物海蛇尾的体内也检测出放射性铯-137。 据认为,这是由于浮游生物吸收了福岛第一核电站泄漏的放射性物质导致的。底栖生物会吸收海底积累的放射性物质,它们体内放射性物质浓度今后可能继续升高。由于污染物会通过食物链富集,研究人员担心以浮游生物为食的鱼类也会受污染。目前日本食用鱼类、贝类放射性污染安全标准暂定为每公斤500贝克勒尔。 此前,正在日本访问的国际原子能机构专家小组就福岛第一核电站事故的善后处理向日本政府提交了一份中期报告,提出应确保放射性废弃物的最终处理场所,同时在计划疏散区内有必要设置标明放射线量的标识。 这份14日提交的报告指出,如果不能确保放射性废弃物的最终处理场所,很有可能对国民健康和安全产生潜在影响。针对现在人员已经比较自由地进出计划疏散区的问题,报告指出,为了避免不必要地遭受辐射,计划疏散区的道路上应该设置标明放射线量的标识。专家小组在11月中旬前还将提交一份最终报告。 本月13日,东京都的世田谷区道路上检测出最高每小时约3.35微希沃特的放射线量。根据这一辐射量,如按“每天8小时室外活动,其余时间在木造的住宅中度过”的标准,居民全年可能遭受17毫希沃特的辐射,虽然低于日本政府作为疏散标准的20毫希沃特,但一般情况下普通人全年遭受的辐射限度仅为1毫希沃特。[/alig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