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英九向北京发起新挑战

[url=http://taiwan.dwnews.com/dissertation/xuanju/index.shtm][b]马英九[/b][/url][b]在连任就职演说中提出两岸在“民主、人权、法治、公民[/b][url=http://china.dwnews.com/society/][b]社会[/b][/url][b]等领域进行更多交流对话”,并抛出要扩大国际活动空间等希望。这些议题需要两岸之间更多善意的沟通,若轻率触及不仅不能对增进两岸互信、维护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及强化两岸共识有正面作用,相反会给两岸关系增添不必要的复杂性。 [/b]5月20日,在外界高度期待下,台湾地区领导人马英九在连任就职仪式上发表了重大政见演说,其中涉及两岸关系的内容成为外界观察马当局未来[url=http://opinion.dwnews.com/digest/]大陆[/url]政策走向的重要风向标,将对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综观马的论述,基本概括并延续了其首个任期内大陆政策的主要战略思维及举措,并期许两岸进一步共同巩固深化现有两岸交流成果,具有积极意义。但同时,马的部分论述不具现实意义,未必能对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产生必要的推动力。 总之,未来四年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将再次迎来新的战略机遇,只要两岸双方牢牢把握时代脉搏,顺应两岸主流民意,不断增进政治互信,维护现有制度化交流成果,两岸关系美好未来将值得期待。 [b]平稳中存有积极因素[/b] 马英九涉及两岸关系部分的演说及其后在记者招待会中的发言,基本延续了现行大陆政策的重大方针,并寄望进一步深化发展两岸关系,具有正面意义。 一是大陆政策宣示以稳为先,中规中矩。马重申了在“宪法”架构下,维持“不统、不独、不武”的现状,在“九二共识、一中各表”基础上推动两岸和平发展,强调以“先急后缓、先易后难、先经后政”的原则推动两岸交流,主张两岸“同属中华民族,都是炎黄子孙”。由上观之,无论是对两岸政治定位、政治基础,还是对两岸互动原则及民族属性,马的宣誓延续了其过去4年执政时的基调,且确立以此为基础的政策框架,具有稳定性、务实性的特点。 二是进一步期待两岸关系的巩固深化。首先,展现了对两岸关系的高度重视。马将两岸关系视为“台湾安全铁三角”的“第一角”,且论述内容较之台的对外关系与军事防御这两“角”更加充分,体现两岸关系在马当局整体战略中的重要性。其次,明确表达希望两岸开拓新的合作领域。马在演说中高度肯定过去4年两岸交流取得的重大历史突破,并深刻期望“两岸要开拓新的合作领域,继续巩固和平、扩大繁荣、深化互信”,显示其进一步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巩固深化的决心,也表明其有意继续推动两岸经贸、文化等交流取得更新的突破。再次,对暗含“台湾本土意识”的论述有所和缓。与4年前首任演说相比,此次不再单列“台湾的传承与愿景”一章,而将演说重点放在如何发展岛内[url=http://economics.dwnews.com/globaleconomy/]经济[/url]与民生问题。且与以往马在几次重大场合演说结束后必呼“台湾民主万岁、中华民国万岁”等具有明显政治意涵的口号不同,此次马并未作此宣誓。“意识形态化”论述的弱化对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是有一定正面意义的。 三是确认两岸在民族、血缘、历史、文化方面同根同源。马明确指出两岸同属中华民族,拥有共同的血缘、历史与文化,并同样尊崇孙中山先生。在岛内蓝绿激烈对峙的局面下,马能做出这些宣示,确认两岸系出同源,等于肯定了两岸具有血脉相连、不可分割的联系,客观上是有利于导正长期被李登辉、陈水扁等“独化”的民意,也有利于改善台湾民众对大陆的负面看法,有助累积两岸民间、民众的互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