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 App 已上线
点我下载

再见故土:苏联后裔在新疆 形成俄国人圈子

Fri Jan 20 2017 11:48:29 GMT-0800 (Pacific Standard Time)

cover
图片

上个世纪三十年代,苏联政府派遣俄罗斯红军进驻新疆伊犁,向中国工农红军提供军事支援。一群年轻的女战士在这里经历了战争、和平,却一直没有重返故土,而是把根和血脉留在了中国。如今,这些战士的后裔们在新疆形成了一个俄罗斯人圈子,在先祖们战争过的地方继续生活。摄影/王晴 编辑/邹怡 腾讯新闻《活着》栏目出品

图片

拉丽莎在自家院中,她今年69岁,生活在新疆伊犁,平时除了照顾生病卧床的丈夫,拉丽莎还喂养了两只猫和两条狗。拉丽莎一生没有生育,和同为俄罗斯人的丈夫收养了一名中国女孩。

图片

拉丽莎深深地亲吻着母亲的照片,她的母亲阿厉山德罗娃1913年出生于莫斯科,毕业之后毅然投身革命,1933年和丈夫一起带着很小的孩子,作为军医被派来了中国。

图片

年轻的布尔什维克女战士。她们离开家乡的时候刚刚二十出头,正值豆蔻年华的姑娘穿上军装个个英姿飒爽。在残酷的战斗中,有的姑娘失去了年轻的生命。有的姑娘收获了跨国爱情,但又被无情的战火摧毁。

图片

阿厉山德罗娃加入中国籍证书,战争夺走了她两任丈夫的生命,其中第二任丈夫是一名中国军官。在战争面前,个体的命运,并不受自我操控。

图片

在新疆伊犁还有许多像拉丽莎一样的俄罗斯红军后代,他们自发形成一个独立的生活圈。拉丽莎的朋友彼得罗这天携教友同胞来探望拉丽莎丈夫,祈祷他早日康复。

图片

彼得罗与父亲亚历山大在家中。彼得罗是红三代,爷爷是苏联红军烈士,现在他负责街区里东正教堂管理工作。

图片

为了方便教堂的工作,彼得罗一家就住在教堂院落的平房中,这里也成为同胞们经常相聚畅聊的地方。

图片

这所东正教堂教堂位于伊宁市六星街区,最早始建于清朝,但在历史的变革中被摧毁。2003年,在众多俄罗斯后裔的呼吁下,中国政府协助他们重建了这个教堂。街区内还居住着有多个民族,包括汉族、维吾尔族、回族、哈萨克族等。

图片

父亲是天津人母亲是俄罗斯人的伊万,今年八十岁,会说俄语汉语维语哈萨克语,流浪歌手的生涯,磨砺出他乐观开朗的生活态度。晚年,他住在福利院,仍然为孤寡老人们弹琴唱歌,无忧无虑。

图片

休息日,苏联红军后裔们来到教堂礼拜,礼拜中亲吻主的画像是重要的仪式。

图片

拉丽莎打开俄罗斯文的《圣经》,其实她也会中文。这些革命后裔,基本都同时精通中俄两种语言。

图片

彼得罗在教堂点燃油灯,当时教堂重建好后,同胞们推选了彼得罗来做教堂司职人员,因为他不仅有着纯粹的俄罗斯血统,并且为人善良,热衷慈善。

图片

彼得罗在诵读《圣经》,他正在为取得神父资格而努力学习和造福教徒信众。

图片

伊犁的俄罗斯人墓园紧邻着教堂,墓园看守人亚厉山大,从小热爱音乐,十五岁开始收藏手风琴,目前已收藏三十多个国家,八百多个手风琴,品种最多的还是俄罗斯制作的老琴,借此以抒发思乡之情。

图片

在墓园中,来祭奠的拉丽莎拥抱亲吻着同胞姐妹。1999年,阿厉山德罗娃那年86岁,走完了这一生。曾经的战火硝烟,生活磨难也随着苏维埃世界完结而告终。阿厉山德罗娃曾得到过政府重返俄罗斯的机会,但她说,我的两任丈夫躺在这片土地上,我就留在中国。

图片

菲多斯娅女士和中国丈夫姜树科之墓。通常后裔们会按照双方传统习俗立碑铭文,父亲的墓碑上刻着中文,母亲则是俄语。

图片

拉丽莎和彼得罗父子祭奠母亲和先烈。这里埋葬的人们,起初离家的时候并不知道再不能回故乡,最后,中国成为了她们新的故乡。

图片

彼得罗站在教堂屋顶望向远方,视野前方便是墓地与他和同胞们所生活的城市。这些把中国当做家的俄罗斯人说,“我们在教堂旁和墓园里种着丁香、紫薇,春夏时,空气中弥漫着醉人的香味,我们来到这里相聚,来到这里思念母亲和故乡……”


分享到微信: 分享
【郑重声明】温哥华天空刊载此文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建议。 本网站有部分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 部分内容经社区和论坛转载,原作者未知,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及时与我们联络,我们会及时删除或更新作者。谢谢!

我要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