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血管就是养命!快来学五个秘诀

血管堵塞人体顿成“堵城”

  韩红彦主任医师介绍,公众熟知的冠心病心肌梗死、缺血性卒中、慢性肾脏疾病和外周动脉粥样硬化等都属于动脉粥样硬化疾病范畴。动脉粥样硬化疾病已超过癌症,成为我国死亡率最高的疾病。

  “血管堵塞和交通堵塞的原理差不多。”韩红彦主任医师形象地说,我们的血管必须要保持畅通,才能保证人体健康。

  道路老化破损、狭窄,车辆抛锚、发生车祸以及车流量过大,是引起交通道路拥堵的主要原因。血管发生堵塞也是一样:当我们的血管内皮受损,血管壁发生粥样硬化引起血管狭窄,血栓就像抛锚或发生车祸的车辆,血液过于粘稠,就像车流量过大。

  血管一旦发生“拥堵”,轻则引起疾病,重则致死。当动脉血管堵塞75%以上时,血流量过少,就会引起胸闷、气短、头晕头痛等不舒服的感觉。即使血管只堵20%—50%,动脉硬化的斑块有时也会突然破裂形成血栓,阻塞血管,导致中风、心肌梗死,造成死亡。这也是造成不少中青年患者死亡的原因之一。

  血管“生锈”有4大危害

  我们过去更多地是关注身体脏器健康问题,而对血管本身的健康问题关注较少。韩红彦主任医师表示,血管“生锈”,不仅仅引起血管堵塞,还会对血管造成以下损害:

  ■血管变脆、变硬 高血压糖尿病和高脂血症会加速血管硬化,反过来动脉粥样硬化又会进一步升高血压,形成恶性循环。动脉硬化会导致动脉内膜下脂质沉积、内膜增厚,从而导致血管腔狭窄,造成内脏或者肢体缺血。

  ■血管堵塞 动脉堵塞可以造成其供血脏器或肢体缺血坏死或功能减退,如急性脑梗塞;慢性脑供血不足,可以造成嗜睡、记忆力减退、精力不能集中等问题。

  ■颈动脉斑块 颈动脉斑块主要指颈动脉粥样硬化病变,多数为动脉狭窄,为全身动脉硬化的局部表现,病人往往同时伴有颅内动脉和心脏冠状动脉硬化、下肢动脉硬化,并导致相应症状。另外,它还会增加中风的风险。

  ■静脉曲张 长期体力劳动者、职业上要求长期站立者(教师、交警、售货员、理发师、厨师等),静脉血液回流受阻,可引起静脉曲张。

  这几种行为最伤血管

  韩红彦主任医师说,不良生活习惯是血管健康的大敌,具体包括:

  ■大油大肉,血管容易堵 人摄入过多营养,多余的脂质和养分等难以排出体外,聚集在血管里。一方面容易沉积在血管壁上堵塞血管,另一方面还会增加血液黏稠度引发血栓。

  ■吸烟伤血管,十年难恢复 即使吸烟不多,10年后也会出现明显的动脉粥样硬化。即使戒烟,要过10年才能完全修复血管内皮的损伤。

  ■吃盐和糖过多,血管壁变皱 正常的血管就像装了清水的玻璃杯,是很清亮的,但当人吃了过甜过咸的食物后,血管壁细胞变得皱皱巴巴的。不光滑的血管壁更容易发展成高血压、心脑血管疾病。

  ■熬夜族,激素伤血管 熬夜或情绪过于激动时,人长期处于应激状态,不断分泌肾上腺素等激素,会造成血管收缩异常,血液流速变慢,血管表示“压力”很大。

  ■不运动,垃圾囤积在血管 如果缺乏运动,血液中的废物排不出去,多余的脂肪、胆固醇、糖分等就会囤积在血液里,使血液变得浓稠肮脏,在血管中形成粥样硬化斑块等“不定时炸弹”。

  ■口腔细菌也伤血管 口腔细菌产生的毒素可进入全身血液循环,损伤血管内皮。因此,大家千万别以为刷牙事小,早晚刷牙,饭后漱口,每年洗牙,样样都不能少。

  5条处方护佑血管健康

  就像汽车要经常去“4S店”做保养一样,血管需定期检查。韩红彦主任医师建议,从生活方式和药物治疗两方面入手,落实预防“动粥”的5个处方——药物处方、心理处方(含睡眠管理)、运动处方、营养处方、戒烟限酒处方。

  在日常生活中,韩红彦主任医师提醒公众,要少吃高油、高盐、高糖“三高”食品,多吃清理血管垃圾的食品,如山楂、燕麦、黑木耳、洋葱等食品,这些食品能够疏通血管,让血管壁保持弹性。同时,醋也是软化血管、降低血脂的食品,在日常饮食中也要适当摄入。

  少坐多动,会让毛细血管开放,促进血液循环,降低血管阻塞概率。此外,早睡早起,保持情绪稳定,可让血管休息好,远离烟草,可让血管少受伤。

  韩红彦主任医师特别提醒,很多人血稠是因为喝水少、出汗多、血液浓缩所致,如果到了夏天,这种情况还会更明显。但只要补充水分,血液很快就会“变稀”。国家卫生计生委发布的新版《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16)》里,把成年人日均建议饮水量从1200毫升(6杯)上调到1500~1700毫升,相当于7到8杯水,这对于预防血稠也有很大的帮助。

  另外,饮水还要注意时间,清晨起床、三餐前一小时、晚间就寝前都应该注意补充水分,而且要喝就喝白开水,果汁、碳酸饮料并不能起到很好的效果。除了早晚喝水,很多人半夜起床比较多,半夜起来就喝上一口温水,也是有好处的。心肌梗死多发生于午夜两点左右,这个时间补水也很重要。最好别喝凉的,容易驱散睡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