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 App 已上线
点我下载

中国款爷扫荡欧洲 看外媒如何评说

Fri Oct 02 2015 13:46:55 GMT-0700 (Pacific Daylight Time)

cover

英国《经济学人》杂志曾出了这么个封面:红光满面的毛爷爷手拿一沓绿油油的美元,从画框中伸向世界——对应的封面专题是:China, Buying up the world.

有钱后的中国人前所未有地爱欧洲。当然,中国人也并非对全欧都进行了杰出贡献,“款爷”们主要扫荡了四个国家:法国,意大利,英国,和瑞士。

法国:“中国人旅行的意义绝对不在清新美景,而在于购物。”

让我们先到法国。法国妞萨冈早就说了,“我的大部分快乐都归功于金钱,坐车快速兜风的快乐,有件新连衣裙的快乐,买唱片、书籍、鲜花的快乐”。把这句话简化一下即可变为:我的大部分快乐来自购物。

当然,萨冈可是乔伊斯认为“杰出得如此可怕”的法国女人中的一员——她们可能儿时就已在普拉达华伦天奴扎堆的蒙田大道散步,跟着父母到塞纳河畔的玛莎丽丹百货公司看新品,凑凑热闹跑去香榭丽舍看看车,成年礼后去有老佛爷百货和春天百货坐镇的奥斯曼大道歇歇脚,然后在坐拥“仅此一家别无分店”的柯莱特时尚店的圣奥雷诺大道、珠宝闪瞎眼的旺多姆广场,以及设计师名店扎堆的胜利广场之间,决定周末重点逛哪里。

但现在,对法国做出杰出贡献的已不是杰出的法国女人,而是中国人。在法国奢侈品销售额中,中国人几乎占据一半,中国人买走的Gucci和Prada更是占到全球销量的1/3。老佛爷百货公司在商场内部专门开设中国部,聘请华人导购,跟中国人一起过年,甚至有了固定的“中国年黄金周”。

就算到了全世界最美貌的城市巴黎,中国人旅行的意义也绝不在清新美景,而在于购物。

意大利:“凭什么中国人到了我们这儿不讲意大利语,而要我们倒过来讲中文?”

图片

接下来是意大利。在去往佛罗伦萨近郊的意大利最著名奢侈品Oulets The Mall的班车上,除了去上学的意大利小孩子,基本全是东方人。到了退税店里,就直接有海报用中文庆祝“春节快乐”。

现在,The Mall里的每家店铺都有中文导购,中国人最爱扎堆的地方是Gucci店。值得注意的是,尽管The Mall中全是一线品牌,还能买到五折以下的Gucci、BV、Fendi、Ferragamo、Burberry、YSL、Dior,除了中国人,这里依然只是意大利人的“老年乐”——扎堆在街上闲逛的意大利时髦男女们,在这里基本绝迹。另有重点亲们还请记住:这里没有Prada。

随着“中国款爷”的到来,一向爱在意大利血拼的俄罗斯人也不得不退居二线,将购物王冠让给中国人。平均每个“中国大佬”的消费金额都将近一千欧元,拔得非欧盟国家顾客消费数额的头筹。

与法国英国一样,佛罗伦萨和普托拉地区最大的购物中心Gigli里,出现了专门的中文广播,很多店铺也在外专门张贴中文海报,并招聘会讲中文的员工,这引起了意大利人的强烈不满。“凭什么中国人到了我们这儿不讲意大利语,而要我们倒过来讲中文?”

英国:“这些手持动辄几十万元‘北京镑’的东方人不是来购物的,他们是来抄底的。”

图片

血拼完了法国意大利,不能放过的自然是英国。自从中国人最爱的扫货地——英国伦敦邦德街的塞尔弗里奇商场,出现能使用中国银联卡的银联机后,中国人在此贡献的钱财总额增加了两位数。尝到甜头后,塞尔弗里奇商场马上跟孔子学院合作,对专柜销售人员进行“中国人说什么话、喜欢买什么货”的贴身培训。

接着,塞尔弗里奇的死敌哈罗斯百货商场也赶紧装上75台能刷中国银联卡的银联机。在现在的哈罗斯商场中,会说普通话的店员已经雇了几百名。

英国奢侈品市场中1/3的消费额由中国人贡献。英国媒体已经不满足人民币与英镑的遥远距离,为中英(消费)友谊造出个新名词:北京镑。英国时尚协会主席Harold Tillman都说“要降低中国人办签证的门槛”,他可是时刻惦记着中国人可能带来的几十亿效益。

中国人自然没有辜负英国人的期望。平均一位中国人在英国就要花掉1058英镑,是普通英国人的10倍。人民币持续升值,英镑持续贬值。以至于中国人的真爱、从不打折的LV在英国都能跟着英镑打折。所以,在伦敦Selfridges百货的LV专柜,你能看到中国人挤破头像不要钱一样地狂买LV。这些手持动辄几十万元“北京镑”的东方人不是来购物的,他们是来抄底的。

除了LV,中国人还买走了18%的Gucci手包,让英国人为中国人冠上“古琦一代”的美名。但据哈罗斯商场统计,中国游客的最爱其实是Hermes,接着是Chanel,再接下来才是LV和Dior。在中国,铂金包最出色的宣传者不是对其如痴如狂的英国人贝嫂,而是中国人郭美美。

瑞士:“中国人用对自己的吝啬,成就了对瑞士的慷慨。”

买完了衣服鞋子包,就该去瑞士买表了。虽然瑞士法郎依旧坚挺,但挡不住中国人跑到卢塞恩去买表——第一,便宜;第二,没假货。

在名列世界三大钟表首饰购物中心的Schwanen广场里,华人导购的出现已经不算惊喜,惊喜的是章子怡陈道明等等中国明星的出现——他们站在名表海报上的微笑,自然是送给每天中午十二点,准时乘大巴拥入这座只有8万人口瑞士小城的中国人。成百上千的中国人怀揣着钱和欲望,兴奋吵嚷着冲进被碧蓝湖水、雪白天鹅、青翠山脉包围的卢塞恩,像寻找水晶鞋的灰姑娘似的疯狂寻找着所有能被带走的天梭、浪琴、百达翡丽。

然而,有钱买表的中国人却没钱享受。根据瑞士旅游局的统计,“中国款爷”们平均在瑞士住一个半晚上,多数是住在高速公路旁或边境的廉价旅馆。这当然是要拿着省下的钱贡献给购物——中国人在瑞士每天的平均消费额是450瑞郎——他们用对自己的吝啬,成就了对瑞士的慷慨。

“欧洲真的被中国人买下了吗?”

中国人兴致满满吵吵嚷嚷地要去买下欧洲,欧洲也兴致勃勃地准备好华人导购中文广播准备被买。欧洲人甚至希望奢侈品牌不再在中国开设新的分店,只为了让中国人更多地把钱花在欧洲。但是,欧洲真的被中国人买下了吗?

在法国,年轻人常去的巴黎版“动批”市场雷阿勒区、各式皮货和二手衣集散地Marché de Cuir et de l’Habillement区,以及名气颇大的玛黑区里,你能看到依旧只是巴黎潮男潮女。在伦敦,尽管已经被Lonely Planet和欧洲书店旅行网同时评为欧洲最美书店,尽管店中能淘到《色戒》、《倾城之恋》、《丰乳肥臀》的英译中小说,在承载着爱德华年代历史的敦特书店中,也依然难觅中国脸孔。在米兰,开放于Viale Papiniano大街每周二和周六早上的露天集市中,全是物美价廉种类齐全、绝对made in Italy的当地货——在这儿买地道意大利货的也基本全是意大利人,难找中国人身影。而在米兰最著名的跳蚤市场Fiera di Senigallia上,各种二手经典款奢侈品纷纷以难以想象的低价任君挑选——同样,中国人基本不来。

来自中国的奢侈品狂们,在Outlets里狂买打折奢侈品并洋洋得意算差价的同时,请别忘了Vintage。在巴黎玛黑区著名的FREE’P’STAR、FRIP’IRIUM、VINTAGE BAR等拥挤的二手衣店里,是成排的Burberry风衣、成堆的LV手袋与Gucci凉拖、已经放不下的二手大牌真皮皮带和大牌皮草。各种大牌真皮皮带3欧起,二手名牌皮草60欧起,LV太阳眼镜20欧,Dior行李袋550欧,Gucci二手男鞋150欧,香奈儿珍珠耳环250欧,甚至还有大牌复古婚纱——只需80欧哦亲。

在奢侈品生物们血拼告一段落,非常时髦地穿上Prada厚底鞋、背上LV的Courtney GM铆钉包、套进Burberry的锥形紧腿裤之后,请腾出空来去朋克兴起的地方转一转——虽然现在伦敦的国王大道早已被麦当劳星巴克攻占,但Vivienne Westwood与Malcolm McLaren在1970年开在国王大道430号的那家时装店还在。接着地铁去卡姆登朋克市集继续淘货,虽然很多摊子跟夜市没啥区别,但好歹还能找到排名伦敦Top 10的Thea Vintage二手店——Dolce & Gabbana牌衬衣只需15英镑。在花钱穿衣打扮的同时也别忘了花钱养养范儿——位于牛津街150号的HMV面积50000平方英尺的唱片店面中,绝版、纪念版、黑胶版……任君想象,要啥有啥。

图片

“中国人在各种奢侈品店中买下了想象中的欧洲,却对真正的欧洲毫无了解。”

欧洲人如何谈论购物?英国人凯特·福斯特曾在《英国人的言行潜规则》中如此分析:“服装的价格往往不是判断主人阶级属性的可靠标志。工人阶级的年轻人喜欢穿名牌服饰,往往喜欢穿品牌标志又大又醒目的。中产阶级上层以及上层阶级则会认为,露出大大的名牌标识很低俗。英国上层阶级的男性,只要有足够的钱,更喜欢到杰米恩街找家裁缝店量体定做,而不是去阿玛尼买。要是没钱,则可能到慈善二手店买件合身的旧西服来穿,而不是到闹市区买新衣服。”

虽然不是欧洲人,美国人保罗·福塞尔在《格调》中对购物分析也与英国人异曲同工:“一位先生是汽车修理厂的机修工,典型的‘蓝领’;另一位是一家出版社的雇员,‘白领’。他们的收入不相上下,‘蓝先生’购置了一座干净漂亮的‘牧场小屋’,‘白先生’买下了一座破烂的旧屋,自己动手重新装修了一番。蓝夫人在当地的商店,尤其是住家附近的购物中心采购。而白夫人去城里的店铺买她的衣物。”

生于美国的欧洲移民托尔斯坦·凡勃伦也在《有闲阶级论》中证明,“如果要求衣着能有效地适应目的,应当注意的不只是它的高昂代价,而且应使旁观者一看就知道,穿着这样衣服的人不从事任何生产劳动”。男人穿一双“烁亮的漆皮鞋和洁白无瑕的衬衣”,不是为了证明他有钱,而是为了证明他“不可能直接插手于任何对人类有用的工作”。女人穿优雅的长裙与精致的高跟鞋,也同样不是为了血拼,而是“提供一种强制执行的有闲的风流姿态”。

中国人在各种奢侈品店中买下了想象中的欧洲,却对真正的欧洲毫无了解。像赶场子一样买奢侈品的中国人们似乎不明白,奢侈品对应的并不是有钱,而是有闲。“高雅的服装之所以能适应高雅的目的,不只是由于其代价高昂,还由于它是有闲的标志。”瑞士人不会为了省钱买表住在噪音满满的低价旅店,法国人不会将赶场血拼当做旅行的意义,英国人不会以奢侈品论阶级,中国人却以为牺牲掉悠闲假期、带着钱财大手笔赶场血拼,就能买到奢侈二字所代表的一切。



分享到微信: 分享
【郑重声明】温哥华天空刊载此文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建议。 本网站有部分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 部分内容经社区和论坛转载,原作者未知,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及时与我们联络,我们会及时删除或更新作者。谢谢!

我要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