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 App 已上线
点我下载

美媒关注:中国留学生在美国“寻岸”

Thu Mar 15 2018 13:29:35 GMT-0700 (Pacific Daylight Time)

cover
图片

《寻岸》中的画面。王淼这部纪录片讲述了在缅因州一座私立学校就读的中国交换生的故事。


王淼的新纪录片《寻岸》(Maineland)的标题是一个双关词,它的怪异似乎是有意为之。它结合了对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代称(Mainland,即“大陆”),以及美国一个人烟稀少的州(Maine,即缅因州)的名字。这两个地方有着惊人的视觉对比,也象征着作为本片主题的文化差异。

王淼刻画的中国是一个有着闪闪发光的摩天大楼和飞速经济增长的超级大都会。缅因的节奏要慢一些。这里一派湖光山色的美景,山丘之间仅散落着几座建筑,其中值得注意的是创办于1972年的私立学校福莱伯学院(Fryeburg Academy)的教室和宿舍。

福莱伯有走读和住校生,学校招生负责人在前往中国面试申请者的旅途中解释道,学校的经费主要靠外国学生的家长交的学费。过去,这些学生(和学费)主要来自日本和韩国,但自2008年经济危机结束以来,中国已成为成为雄心勃勃的富家子弟的头号出口国。

两名这样的子弟——哈里(Harry)和史黛拉(Stella)——是王淼这部敏锐而引人入胜的电影的主角。他们在福莱伯的经历以微妙的方式改变了他们。他们在一定程度上适应了美国的生活和美国教育的个人主义精神,但这段经历也强化了他们对中国人身份的认同。他们带着父母期望的负担来到这里,以一种协调和妥协而非叛逆的精神,表达了他们执拗的欲望和追求。

图片

在美国上学的哈里是本片的主角。


王淼的上一部作品是敏感而隐晦的《北京出租车》(2010),她对聆听和观察的兴趣高于解释。《寻岸》探讨了一些庞大而复杂的主题——全球经济,东西方不断演变的关系,美国教育的商品化——并且用轻描淡写的细腻对它们作出了回应。哈里和史黛拉以及他们的朋友可能是一个重要的社会和人口趋势的一部分,但他们也是孩子:害羞、聪明、幼稚、体贴而又以自我为中心。广告

在福莱伯学院,他们与本地人的交往有时让人感到不适,有时滑稽好笑,进行跨文化沟通的努力往往倾向于如此。有时候很难评价这些中国学生融入这座学校的日常生活有多成功。他们喜欢抱团,被别人用一种有时接近怀疑的好奇态度对待。一座建筑的公共区域张贴着只能说英语的警告标志,可以把它解读成对锻炼社交和语言技能的鼓励,或者是一种拒人于千里之外的敌对姿态。

但善意和勤奋是《寻岸》里最主要的价值观。混搭的标题指出了两种文化间的共同之处,即认为教育是通向世俗成功的道路。当然,它可能不只这一个含义,而电影也暗示了其中的复杂性,因为它基本上没有被道明,因此更引人好奇。美国教育的一个信条是看重审辩式思考,中国学生在福莱伯的招生面试中照本宣科地提到了这句口号。

到他们毕业的时候,哈里和史黛拉已经开始用他们的家长或老师可能没有预料到的方式来质疑他们自己和世界。王淼在深入人物的情感或心理世界之前结束了本片,你可能希望对这些学生有更多了解,但很难不去好奇他们在离开缅因后会发生什么。我期待看到它的续集。



分享到微信: 分享
【郑重声明】温哥华天空刊载此文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建议。 本网站有部分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 部分内容经社区和论坛转载,原作者未知,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及时与我们联络,我们会及时删除或更新作者。谢谢!

我要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