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 App 已上线
点我下载

是什么原因让你继续留在国外生活?

Tue Jun 30 2015 13:25:39 GMT-0700 (Pacific Daylight Time)

cover

出国后经常需要回答一大堆好奇心超强的亲戚朋友们对陌生的国外生活提出的奇奇怪怪的问题。回答这个问题时,大家提到了在发达国家的生活环境、工作环境很多并不如国内,但是,到底是什么原因让你继续呆在发达国家呢?

国外有很多不如国内,但是却有更多的东西要比国内好。

国外那种以人为本的,既有好处,也有不好的地方,但是确实让人舒服的地方。国内可能好,可能更牛,但是却让人很不舒服。

工作环境

上班时间可以选择,8点-10点之间选一个时间上班,相对应某点下班。如果知道会迟到,和自己的领导报告一下,当天晚些回去就可以了。公司不鼓励加班,如果一定要求加班,必须有加班费。允许随意走动,喝茶,与他人交流,只要不影响到他人工作即可。当然自己也必须保证自己的工作进度。

另外有一定非常重要,就是大家相互必须有礼貌,上级对待下级是不允许大声教训/辱骂的,部门间相互咨询也是和和气气的。

另外,看得出我工作单位的管理模式是以鼓励和奖励为主的,而不是以惩罚和教训教育为手段的。所以没有扣工资一说。

自己有水平,在加上这样的工作环境,谁愿意离开这样的工作坏境。在加上喜欢被鼓励和奖励,而不喜欢被惩罚和教育,这样的工作很适合自己。

驾车

国内从来没有开过车。但是做过国内车,大路上,公交车开到30,很多地方限速都是40,50的。自行车和汽车混行,路上风险大大加大了。如果让道,可能无法行使,所以大家都抢道,甚至是和路人抢道。走人行道和人行横道都很危险。(国内抢道盛行的状态下,红灯还允许小转弯,还让不让人走人行横道了)

国外小路没有路标就是50,大路默认是60,很多地方没有红绿灯,所以有一套让道规则,大家都规规矩矩的让道。所以开车比较容易,车速也行。但最最重要的是车一定会让行人和自行车的。所以开车的人车开得顺畅,走路的人走的安全。

艺术之都

国内路上看到拉二胡的一定是要饭的,国外在路上拉二胡的是街头表演。在步行街上见过各种艺术表演,个人比较喜欢吉他和电子钢琴。还有很多台湾人在街头上做各种艺术品(画画,工艺等),
周末,只要有空,可以直接去CBD找到自己喜欢的街头艺术,然后就坐下欣赏表演吧。喜欢艺术的人,住在艺术之都是一种幸福

国外适合什么样的人

其实上面几点并不能说明国外一定比国内好,因为国内也有国内的好的地方,很多人对国外的好没有兴趣,而对国内的好有很深的感受。所以有“国内好脏好乱好快活”之感。比方说有的人工作不是坐办公室的,对艺术没有兴趣,也讨厌开车,对对上级表扬和激励无喜,更喜欢上级的批评来鞭策自己,那么国外根本没有啥吸引力。有些人,感到国外“好山好水好寂寞”就是因为对亲情,人际关系感受很深,对好山好水无感。这样的人生活在国外是一种痛苦

所以选择留在国外的人就是因为国外生活合适自己的兴趣合适自己的生活风格。如果不擅长人际交往,不擅长看眼色,不擅长人多来事,不喜欢等级森严的制度,不喜欢跑亲戚,不爱访友,不爱交际,不爱靠背景走后门,喜欢严谨,喜欢按规矩办事,喜欢一个人自由自在的生活,热爱生活的人。那么的确很合适在国外生活。这样的人生活在国外是一种幸福

某知乎网友:忽然想多写些什么。

从美国回国后的1-2月,总会经历深深的“逆文化震撼”,严重时偶有抑郁。这种“逆文化震撼”,总是让我有和别人倾诉的欲望,但最后总是作罢,而写在日记本里。其原因是,我找不到和他们交流的基础,甚至连心境也没有,包括父母。

我习惯性向这个世界发问,出国之前是,在国外时是,回国后仍旧是,但得到的答案却处在不同的问答框架下。在国内时,我不能够很好地运用有一种叫“逻辑”的东西,而心生愤怒。走在马路上,看到横穿马路的人群和肆意鸣笛的车辆,我疑问,甚至有些许质问的意味:“他们为什么不走斑马线?车辆为什么横冲直撞,猛按喇叭?”父母不吱声,而是绕过这个问题去提及别的。或者他们说:“看那边有一条被人踩出的小路,说明其他人也走的。”然而问题的关键,不是在于横穿马路这件事本身对不对,而无关他人的做法吗?

平日里也和同学交流,谈及对作弊的看法。他们说:“要是不作弊,来年就要补考,很麻烦。但是我作弊也是有度的,弄及格就行,不会抄个满分的。”然而,作弊不是首先应该在“有/无”的框架下讨论,而非“少/多”的框架下进行吗?

说到网络,有些同学的态度是:“那些网站我用不到,朝鲜不也用不了么,信息比我们还闭塞。”填写老师的评价,他们也大都随意填写。可是,了解信息,监督和评价他人,这是你们的权力啊。

他们很巧妙地绕开了对事物本质、现象本身的探讨。探究合理性时,只停留在现象层面,用存在于别人身上的现象解释发生在自己身上的现象,甚至是为自己的行为辩护。他们甚至阻挠我思考,觉得没有意义,十分无趣,事情就是这样,思考过多无益。然而在国外时,我的任何一个问题,总是得到直接的回答,交流中也激发了我的新想法。

后来我逐渐意识到,“公私”观念在许多中国人身上是模糊的,甚至是混乱的。对于每一位他者,我们能做的,仅是给予建议,然后任其自己决定。同时,他们也不能很好地区分“观点”和“事实”(这其实也是“公私”观念模糊的表现:“事实”即“公”,“观点”即“私”),这也导致了他们不能够很好地分析问题,自然解决问题更无从谈起。

我不苛责他们。教育从未直接讲过该如何思考问题,也未留给我们足够的时间去体验、经历自己的生活。

知乎网友1:

在美国,女强人不是一个负面词汇。每次回国和之前的朋友见面:
– 你不怕被“剩”下么?
– 你去当律师,谁敢娶你?那么能吵架。当个HR呗,绵善,大家都想娶。

作为一个女人,没有那么大的结婚压力。第一步永远是个人发展,完成梦想。

知乎网友2:

我决定在美国呆下来纯粹是因为我是女人。这里没有什么性别歧视年龄歧视,至少没有人敢明着来。在平等的环境里待久了,我已经完全无法忍受国内性别观念和明目张胆的性别歧视。

我从不怀疑中国会发展得越来越好。但是,我不愿意用人生最好的十几年去赌这个可能。人生的黄金年华本就短暂,我只想选择一条风险小一些的、舒适一些的路。我也不怀疑有一天美国会衰落。我会告诉我的子女:这个星球上没有完美的地方,但总有更好一点的地方。如果有一天你在这个国家呆得感到压抑,那就离开这里,去让你感到愉快的地方。此心安处即吾乡。

知乎网友3:

对我而言最重要的还是教育资源和教育观念的先进性。

可能我自己就是贪图新鲜、喜欢探索,大概真的会“活到老,学到老”,即便以后工作也打算申请part-time的学位学自己感兴趣的东西。而只有西方发达国家才能真正提供自由、灵活、多样化、高质量的教育资源和平台。国内没有什么终生教育市场,硬软件都差太多,有可能就是没有发展到那一步,而且还有种观念就是人到了一定岁数就不能再上学了,大家都赶着把学上完就再不碰书本了。当然这种现实和观念极有可能是互为因果的。而我现在上课就在体验着同学间国籍、文化、年龄、教育背景、工作经验的多样化,这都会为接受教育的过程增添许多趣味性且有利于让人保持开放的心态,而我觉得open-mindedness是体现所谓“素质”的重要标准之一。

另外就是国内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特别是陌生人之间的防备和恶意真是让我十分莫名。而往往在这种糟糕的关系里,你会发现每个人既是受害者,又是加害者。即便在亲近的关系里,以爱之名互相绑架、互相倾轧也屡见不鲜,我对这种黏乎乎、苦哈哈、惨兮兮的人际状态和感情模式非常反感。我也并不觉得国外的人更纯良更友善,只是说我反而习惯人与人之间的边界感,这种边界感在我看来就是一种互相尊重。国内的陌生人见面总是喜欢打探对方年龄、教育、工作、资历,以期迅速确定双方的权力关系再决定一种态度,特别是对于女性来说,一上来就问年龄然后有病一样催人赶紧结婚的人比比皆是,而且你还不能觉得被冒犯了,不然就是你自己气量小。

虽然其上是加了主观感情在吐槽,但现实情况的确就是这么恶劣和糟糕,而且我也并不是出国以后有了比对才有反感情绪,我估计任何一个拥有独立人格的中国人对国内这种不尊重个体价值的环境都会不适应。

知乎网友4:

实在可不明白这个问题下的回答有什么好吸引爱国小将们 (特别喜欢 @艾自由 说的这个词,引用一下)举刀来喷的。

我的回答都是我经历过的所见所闻,真实而中肯。有人就很奇葩的把我和“他的人民”割裂开了。虽说我并不生气,但依然有种贻笑大方的感觉。

请小将们要喷之前看看我回答的最后两段再喷不迟。

再说优越感的问题。我为什么不能有优越感?我受良好的教育,家里也不穷,素质和公共意识也是我引以为豪的。这有什么问题?

中国的小白领对着工地上挥洒汗水的民工们还优越感十足呢,我对于国内一部分不讲素质不讲公共意识不守规则的人为什么就不能有优越感?

这个问题只是问每个有着国外经历人各自的看法,和什么爱国主义扯不上半毛钱关系好吗。

很欢迎评论和我讨论中国的进步(比如有知友和我说杭州有不少车让人,我有机会一定去见识下),也欢迎讨论为什么中外会有这种差距,但就是不要在这发挥你的爱国情怀。

若你真爱国,就请做好自己的本分,遵纪守法,从自己开始提升素质,才有资格谈爱国。
不服来战。

哎我又崩溃了。发现让人不吹毛求疵咬文嚼字是多么艰难的一件事。

请诸位评论前先认识到一点:
我说的这些,是我在北美看到的普遍情况 vs 国内看到的普遍情况。
“普遍”的定义知道么?是大部分,大多数,而不是全部!

引用一些我评论里回复的话:

*知友评论:

这和中国不一样,你看看中国多少行人在马路上,外国大街上哪儿有多少人?国外也不都这样吧?好多国家和中国一样,让行人的多还是不让的国家多呢

我的回答:

如果你认为是人多人少的问题那我无话可说。 中国司机从来没有想过要让行人,不管是一个两个还是一群。 绿灯时,同方向行人也是绿灯,在中国转弯的车什么时候停下来让行人过去先的?我没见过。我在青岛还差点被大巴撞飞,我绿灯我走我的,大巴右转才不管我。 有次我在多伦多开车经过商业街,在stop sign等了十分钟就是为了让行人过马路。 国外人少国内人多所以国外车让行人国内就不该让? 请解释一下你的逻辑。 当然我也承认,国内行人的素质也是让人火大的。所以恶劣的社会现象形成,肯定不是单方面造成的。 希望你不要用如此肤浅的角度看问题,会让人嗤之以鼻的。我只说我身处北美的所闻所见。

的确每个国家都有不让行人的人,但是在中国占90%以上,在北美则占10%以下。

我们不能把人家的少数抓出来和我们的大多数比,尤其是这种并不值得夸赞的事情。

难道我们要用别人稀少的缺点来掩饰我们大大的缺点么?这是一种本质上的差异,可以从数据和比例直接体现的。所以这就是为什么中国人总是被人说“素质低”,就是因为我们的“大多数”没办法和别人的“大多数”比。

这感觉就好像“小明天生奇丑,脸上有颗痣。但他觉得很正常,因为还有一个好看的朋友脸上也有一样的痣,小明说:你凭什么嫌弃我的痣?”一样可笑。

有没有痣不是重点,重点是小明真的很丑,哪怕有着一样的痣,也否定不了他的丑。

*知友评论:

“如果不是马路上密集的camera,我相信中国人根本不会理那些所谓的交规的。”同理,如果不是大量的ticket和fine,我相信美国人根本不会理会那些所谓的交规的。

我的回答:

不,北美的fine是严重,但是前提是你被抓。
北美极少设置camera,都几乎靠警察人力发现违规现象。
但是在中国,几乎每个路口都有camera。

stop sign其实是最靠自觉也最简单的交规。
尤其在夜晚,没什么人也没什么车的时候,这边的车还是会在stop sign停下,然后再走。
我在加拿大开车三年,遇见警察的情况不多,在没有警察的地方大家普遍还是很自觉的。

就说如果国内有个红绿灯坏了,如果没有警察指挥,会不会乱成一锅粥?
生活在国内的人,什么都不需要说,答案都在心中了。

我们自己做的不好,就要承认。不够自觉,也要承认,这虽然不是好事,但也不是什么羞耻的事。
让人觉得羞耻的是有错不愿意改,还从别人身上找毛病来美化自己的行为。
只有认识到这些,才能真正进步啊。

真正有实质上的改善的,目前所知就是杭州,深圳也不错。
我当然是希望自己的国家越来越好。
既然曾经坏的风气可以流行,那么慢慢好的风气也可以流行。
进步是必然,就怕死要面子钻牛角尖。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希望真正的改变从每个人做起。

其实说到国内外很多的不同,我想着重说说交通方面的。
最最本质的不同就是,在北美,行人永远是优先的。
我们考驾照路试的时候,如果没有让行人,是被定为dangerous driving,是直接fail的。
无论在任何地方,有没有红绿灯,有没有人行道,就算行人闯了红灯,你也要让。
尤其是在没有红绿灯或者明确标识的情况下,就能完全体现一个国家人民的素质以及氛围。

Stop sign是为了让车根据不同方向的车停顿等待,起到红绿灯一般的作用,这个很靠自觉。
这里只有一条行人通过的小路,但是没有任何“wait for pedestrian”的标识。
但是所有的车经过这里都会先在stop sign停,对面的stop sign是在那个红色大车的位置。假如这时有行人通过,哪怕通过了stop sign到了小路面前的这辆白车,也会自觉停下让行人通过。

再说关于stop sign的一个作用:如果某个路口的红绿灯坏了,所有来自四个方向的车都会自动把坏掉的红绿灯当成stop sign然后根据先后方向的顺序一辆辆通过。

我不敢想像这要在中国会变成什么样。

有次我在中国开车,左转的时候行人绿灯要过马路,我习惯性的等行人先过。
但是后面的车马上就疯狂的按喇叭哔我,我不走他就不停按。
我心头怒火中烧,坚决等行人都过我才走。

我觉得在交通方面就可以体现一个社会的整体氛围以及人们的素质底线。
很多东西都是靠自律,尊重。

这点我在国内看不到。

如果不是马路上密集的camera,我相信中国人根本不会理那些所谓的交规的。

知乎网友5:

小时候在美国上了一段时间小学。
一阵惊异,仿佛刘姥姥进了大观园一样。

在学校:
为什么他们没什么作业?
为什么老师更在意你对一件事的看法而不是逼你背书?
为什么他们的娱乐和活动器材那么多?
为什么上课可以自己决定能不能上厕所而不用向老师报告?
为什么我们的黄校车到哪都像国内领导用车一样到处受到特殊照顾?

生活中:
妈妈,为什么没有人随地吐痰呀?
为什么街道那么干净呀?
为什么美国人都那么讲礼貌,时时刻刻都在讲sorry,excuse me,还有thank you呀?
为什么走在路上会有不认识的叔叔阿姨会对我们微笑啊?

那时小小的我,对于这个完全不一样的国度,心里有好多好多的为什么。
但是不管心里有多少疑问,我一直最喜欢的就是:妈妈不能随便像在国内一样揍我啦!
因为在这里打孩子是犯法的。
我可以随便吃零食玩耍,如果惹妈妈生气就跑到房东奶奶那里去~

再多疑问也好,那时心里就默默决定了,以后长大要一直留在国外,享受生活中点点滴滴的自由和谐之光。

现在在加拿大上大学,也算圆了小时候的愿望。

对于加拿大人和美国人几乎无异的行为,我早已习以为常却一直乐在其中。

公车上地铁上,身强力壮的人们能不坐就不坐。
每辆公交车都可以调整高度方便行动不便的人上下车。
人与人之间的交流礼貌谦和。
人们在任何需要等待的地方都会自觉排队而不会有人插队。
走在前面的人永远会为后面的人推门或者拉门直到对方穿过。
电影院从来没有人打电话,我遇到过在电影院开铃声讲电话的都是中国人,好奇怪。
每天都可以遇到生活周边的陌生人为我露出微笑。
开车大家都守规则,行人永远优先,我想换线不会有人死都不让。
上街不用小心翼翼抓住包,因为没有人会来偷。
环境真好,空气真清新,天空真蓝。

我想,在国外生活真的是很棒。
但是每次我回国,回家,不管天气如何,我心里都难以抑制那种激动。
爱之深责之切。
家永远都是家,任何世外桃源般的国外也无法消磨游子那颗想归家的心。

如果你听到有人说,想要在国外生活。
请不要鄙视他们,也不要讽刺他们。
他们只是想去更加得到尊重,更加自由,更加优质的环境生活。
这并不会让他们忘了他们真正的家在何方。

知乎网友6:

「非本人寫」
“你以后是想留在美国呢还是回国?”

坐在对面的第一次见面的某同学还没咽下他点的lemon pancake,就抬起头来,特别自然的问。

“啊,果然。”我心里想。

每一个在美国的中国人,彼此见面稍微聊了几句姓名、工作、今天天气很不错之类的开场白后,就一定会jump到这个问题。几乎上升到了“To be or not to be”的哲学高度,又好像是一群卧底于资本主义美利坚的无产阶级之间拷问对方革命忠诚度的切口。

我总是回答:“最终肯定是要回去的,但是现在不行。”

只不过语气从最初的切切到现在的寥寥。

我还知道其实不用继续下去,提问者就会特别“善解人意”地为我列出一系列的原因。我归纳总结了一下,大致分为以下两类:

1.体贴入微型:“也是,国内太乱了。空气又差;吃的东西没一样放心,地沟油毒牛奶;北京上海嘛房价贵的要死;不去北京上海嘛又没有地方可去;应试教育孩子又很苦……”看见了没,连我那还不知道在哪个星球上漫步的娃娃都替我考虑到了。
2. 战略规划型:“是啊是啊,等拿到了绿卡再回去,好歹为自己留条后路。”呃,还没走就留后路,走得远吗?

我唯有坚韧地沉默着、和蔼可亲着。以至于我有时候想,其实他们根本不是真的在乎我的去留,他们不过是想再次给自己做一个心里暗示,温习一遍不回去的理由罢了。

当然,你也可以说我是站着说话不腰疼,没有亲身体会祖国人民的水深火热就没有发言权。

事实上他们所说的凡此种种,莫不有根有据。

4月中的时候有朋友从北京飞纽约,去9大道的restaurant district吃饭。面对一溜的各国餐馆,他就一个要求:“咱们坐在外面吃吧。”我穿着个小丝裙裹着皮衣犹觉料峭春寒,他却欢欣鼓舞:“哎呀,纽约空气太好了,他妈的在北京根本不敢坐在室外。”我于是裹了裹皮衣,美丽冻人地满足了首都人民的愿望。我用这个事实想说明,确实,没有呼吸过PM2.5严重超标的人,就不懂得干净空气的可贵。同理可证,很多矛盾因为我的隔岸观火而没有切身感受到狰狞。

可是以上种种理由都不足以支撑我背井离乡、一年只见爸妈一两面、错过各种活色生香的日子!
那为什么我现在还在曼哈屯滞留不归呢?我想先讲一个从经济学教授朋友那里听来的实验。

1. 研究人员把3只猴子关在笼子里,顶上吊着香蕉。但凡有一只猴子去摘香蕉,三只猴子统统被电击。几次之后猴子们就学乖了,对香蕉漠然了。

2. 研究人员于是抓出一只老猴子,代之以一只新猴子。没被电击过的新猴子自然去摘香蕉。有意思的事情发生了,两只老猴子对他一顿胖揍,虽然研究人员并没有对他们施以电击。胖揍几次之后,新猴子也对香蕉漠然了。

3. 研究人员于是又抓出一只老猴子,代之以一只新新猴子。当新新猴子去摘香蕉时,第一批的老猴子和第二批的新猴子都对他一顿胖揍,且第二批的新猴子揍得比老猴子还卖力。

4. 研究人员抓出最后一只老猴子,代之以一只新新新猴子。它去摘香蕉自然也没有逃脱挨揍的命运。讽刺的是,这时候的笼子里,没有一只猴子亲身体会到过电击的惩罚。他们对于摘香蕉这一行为自发的严惩已经不是直接来自于体制,却是体制压抑下养成的习惯。而这种习惯的力量比体制本身更持久、更令人恐惧。

这就让我想到了国内,想到了回国后人多势众的“他们”。

“他们说,读金融多好啊,出来以后赚钱多。”-钱是衡量一切的标准吗?我的兴趣爱好幸福感都无所谓吗?

“他们说,考公务员好呀,公务员嘛又稳定又清闲。”-你是要我20岁一直喝茶看报纸到60岁退休为止吗?
“他们说,女孩子嘛就应该早点稳定下来,要不然好男人都被人挑光了。”-男人都像白菜似的躺在那里等你去挑的吗?

“他们说,房子嘛肯定是要买的,要不然没有个家的感觉。”-你知道北京一个厕所的房钱都够我环游世界一圈了吗?

“他们”就像苍蝇一样在你耳边嗡嗡嗡嗡,阴魂不散,直到你因为疲倦而放弃了辩解的勇气,继而一点点的妥协,最终有一天,你突然发现自己对着更年轻的朋友说:梦想是不能当饭吃的。你悚然惊觉,你也成为了“他们”。

而身在美国,伴随着异乡人的孤单有一个最大的好处就是“他们”的压迫感要小很多。一个在纽约待了6年的朋友对我说:“你知道我最喜欢纽约什么吗?就是大街上有那么多的怪人,你走在其中,根本没有人管你有什么不一样。”我不能更加赞同了!作为一个典型移民国家中的移民城市,纽约习惯了文化的多元性。说得直白点,就是各国的猴子济济一堂,什么花色的都有,什么口味的都有。你想去摘香蕉,没有别的猴子来揍你;哪怕你吃腻了香蕉想捞个月亮玩玩,其他猴子也没有意见,指不定还会在SOHO给你安排个展厅什么的。

正因此我现在不想回国。

我想要有更多的时间,从容的按照自己的方式成长成为“我”,从而有一天更有勇气拒绝成为“他们”。

PS.周六下午沿着家附近的哈德逊河一路往北散步,有非常漂亮的河边公园Riverside Park。环顾四周,一对中年男女很认真的在画水彩,一黑人小青年在泡妞,一个白发老头在谈吉他,一家人喝着riesling吃着薯片。我靠在木头的躺椅上,边看夕阳边写完了这篇。

知乎网友7:

简单说几句,关于适应的问题。
先说个似乎无关的。我1993年考大学进入北京,直到2009年决定离开北京到厦门发展,这16年中间有一年在广州,半年在上海,半年在杭州;我在北京生活了14年,一直觉得理所当然,天经地义;2009年和某老板聊天,他说,他非常不适应北京,呆一周都适应不了。我口头附和,心中暗想,有钱人,装b。
好吧,作为在北京生活了14年的纯正北方人,我现在回北京,不要说呆一周,呆2-3天就想逃命,浑身不舒服,各种难受不适应,晚上睡觉觉得胸闷,喘不上气。 但是我知道很多在朋友继续工作和生活的朋友,也会觉得我是在装b,得瑟。顺便说一句,感谢北京,我在北京做过两次鼻窦炎手术,您听说过医患矛盾导致出人命的好几起都是鼻窦炎手术后遗症空鼻症患者么?空鼻症我不懂,但是我还好,做过两次鼻窦炎手术,虽然期间各种难受,但是咱有素质,还没有砍过医生。

回到正题,最近因为工作关系,在东南亚小国呆了半年,按说,中国经济发达,高楼大厦,认谁也比不了我们大魔都,没啥好羡慕的,但是呆了几个月,回国,又他妈的不适应了!

回国在广州搭地铁,高峰期,被挤得下不了车,先下后上的礼仪完全看不到,至于电梯快慢分行更不用想。行人路口绿灯,右转车没一个停下来让人的,这不是有交规么?协警就在旁边,右转车一样大摇大摆在在行人面前加速而去,视行人绿灯如无物。至于公众场合大声喧哗,随地扔垃圾,这些还都放一边; 还有就是你在街上看到人的精气神,怎么说呢,一个个皱着眉头,顶着各种压力的人,随便说一句话就成火药桶。各种防范,你要是去问个路问个东西,别人对你各种警惕各种提防。 你要是对陌生人打个招呼,人家看你跟神经病一样,快步躲开。是的,这就是中国!完全缺乏友善和关爱的社会环境,而我们早就习以为常!

世界上四个华人为主的地区我都去过(好吧,澳门没去过),中国大陆不用说,香港,新加坡,台湾。就路边人的友善程度;我的感受是,台湾第一,新加坡第二,香港第三,大陆第四。虽然网上各种对台湾台独的各种宣传,但是就我个人的旅行经历(台北,台中,高雄,垦丁,花莲,基隆 一圈下来),台湾路人的友善程度是最好的,秩序也是最好的。我也遇到了示威,对政府呛话,乃至有显著台独倾向的人,但是完全没有遇到对我们不文明,侮辱和攻击性言论,也许是我运气比较好吧。

我承认,中国有些小城市,小地方,路人还是蛮友善的,但是越是大城市越冷漠,这是让我非常非常、非常不想呆的原因。

很抱歉,我在这里完全没有提到钱,经济问题,以及gdp;让某些爱国者们失望了。

知乎网友8:

我去了澳洲墨尔本-全球最适宜居住的城市。

我人生在世以来第一次才真真正正地知道了什么叫做蔚蓝的天空,新鲜的空气,平静的海洋,嫩绿的森林,干净的食物,顺畅的交通,自由的网络,美丽的城市,文明的人类,民主的国家。

知乎网友9:

本来我没有想要回答这个问题的,毕竟我是不想一辈子都待在国外的。但是看见高票答案,心里就是有些不是滋味。

我为什么要回国,我不是五毛,从来也没被洗脑,但是我就是爱这个国家,哪怕她有再多的不好。反而,她所有的不好,都是我想要回来的原因,一个人的能力有限,但是房子都是一砖一瓦盖成的,一个国家也是一个一个人,一点点帮助她成长。教育的意义是什么,帮助世界变得更好啊,不要说这些话都被说烂了,它们就很虚所有人看着它只想发笑。其他国家的人都愿意去帮助第三世界,而我,从私心里,更愿意看中国变得更好罢了。如果每个出国的人,每个看过其他国家的好的人都走了,那中国怎么变好,剩下一堆瓦砾,就没有人觉得心疼么。我看了最高票的答案,心里疼疼的,中国就已经这么不堪,让人都想放弃了么,以前在我身边的所有人都觉得我回答他们为什么要回国的那句“我要回来报效祖国”是一句玩笑,没错,是有玩笑的意思,但是也放了真心实意在里面。

人在世上,总是会遇见各种恶心的事情,你遇见的这些事情,可能真的刚好在中国。但是国外也有国外的不好。就像你不能定义一个人一样,你也不能定义一个群体。美国人都是真善美么,没有坏人没有脑残没有强盗么,他们所有人就真的那么开心乐呵过日子么。中国在成长,所以要我想去包容她,想要去心疼她。

这个国家有千万不是,离开的理由也不尽相同,但留下的人,都要好好的帮助她慢慢地康复才对不是么。

不好意思,可能完全和题目的意思相反了,但是不吐不快。

知乎网友9:

算是更新吧,这是2000年和2011年(大概)经济学人的封面,也是我所见过印象非常深刻的图,非洲真的变得很好了么?完全和发达国家一样了么?怎么可能,贫困,饥饿,恐怖组织,哪一个不是仍然缠绕着非洲。但是你能否认他的努力么,从没有希望到崛起,11年,一个人有多少11年,你就这么坚信看不到中国的希望。中国有那么悲剧么,上面的哪一个词,你现在还能听到国际上在形容中国。

二月的时候,我去了阿富汗大使馆听大使给我们演讲。我问了他一个很傻的问题,我说你的国家几乎就是一个完整的悲剧,你还爱她么?他大概是说,我的父亲和舅舅在战争中被杀死了,我在这个国家待的几年也是我人生中不幸的几年,我甚至无家可归过,但是我还是爱这个国家,我看见她在慢慢发展,我能看见她在努力,我想要帮助我的国家变得更好,变得强大。讲起阿富汗,大家都会想起基地组织,想起动乱,想起战争,想起满目疮痍。但是还是有人没有想着抛弃他,爱着他。

我去过不少大使馆,中国,俄罗斯,英国,以后还回去更多的,阿富汗大使馆是我去过的最简陋的,只是两层的小房子,但是我在里面,听到了我觉得最感动的答案。

中国曾经也是满目疮痍,还有人愿意为她奋斗,而现在明明已经很棒了,也在努力变得更好,她同样需要她的人民爱护。那天从中国大使馆回来,我的国外的同学问我,你觉得骄傲么,中国大使馆这么这么漂亮。我很骄傲,真的。中国带给我的意义,远远大于骄傲。

我初中以后就没有上过语文课,但是初中艾青的这首诗,一直在扎根在我的印象里。

假如我是一只鸟,
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
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
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
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
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
——然后我死了,
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知乎网友10:

每次过年回家,同学聚会,不止一次被无数人问过:你买房了吗,房子多大,一年有挣多少钱〜如此云云,没人关心你喜欢什么快乐不快乐,完了大家谈的也都是谁谁富了谁谁发财了等等〜
另外对于大城市,一个直接体会就是,房价实在是太贵了,尤其是一线二线城市,跟收入完全脱节,但是你还得买房,在国内不买房更惨,首先是钱放着贬值,通胀太厉害,投资环境很恶劣;其次,不买房,小孩读书,日常生活都很不方便;第三,租金也超级贵;第四,要想成家,不买房会遭受来自各方面的压力。
还不用说国内其他的问题,食品污染造假,水污染及较低的饮用水标准,江河湖泊等饮用水源污染,空气污染,等等,就不一一列举了。
我可以这么说,在国内,得慢性鼻炎咽喉炎的,估计在全球都算是比例最高的,我也有慢性咽喉炎,几乎无法根治,因为这类病不是治好的,都是调理好的,之前看过一个很好的退休老医生,他说,别治了,治不好的,城市这空气就这样,好好注意生活习惯就好了。
去过很多国家,有好的也有很不好的,但是,说真的,都不会像国内这么压抑,当人活得不确定活得没有尊严的时候,心里是最累的。

知乎网友11:

你感到,自己努力的话就会得到认可和回报。
你感到,很多人每天都在考虑如何让你的生活变得更好。
你感到,你微笑,别人也会报以微笑和关怀。

这三点是我非常主观的感受,别人不一定这么想。总结起来一句话:

你感觉到在这里你是一个受社会和他人尊重的人。

(每个人经历主观感受不同,我只相信自己的亲身感受,恕不接受国内外哪里人格更受尊重的反驳和争论)

知乎网友12:

为什么我愿意继续留在国外呢。

我不知道会不会有人与我有相同的感觉就是,既然人只能活一次,如果只一辈子呆在一个地方一个国家岂不是太亏了。

显然我不排斥在国内呆着,为中华崛起而读书一直是我很认同的观点。我也看到过很多所谓的既得利益者们在为了祖国而努力的同时也没有外人看起来那么光鲜。在国外再多的时间也不会让我减少对曾经在北京上海大连成都青岛宁波等等呆过很长一段时间地方的怀念。但是不知道为什么在一段时间之后,都会对自己有不同的规划,就比如说现在在国外找个安逸的村子看看书学学习,在美国呆几年也只是我很想体验的一种生活而已。

我现在在国外一个靠近DC附近的村子,看着这里的蓝天白云和新鲜的空气,以及每天去世界文化遗产的学校校园转转,然后就去宅在办公室或者家里面真是一种好有趣的体验。

世界这么大,你总有太多的东西就算是花去一辈子的时间也走不到看不到。国内大部分的地方都去过了之后,那就继续再一点一点把国外也看遍吧。

PS我觉得在美国去其他地方,例如欧洲,南美神马的都比在国内时候方便好多的样子~

知乎网友13:

我想我应该只能勉强参与回答这个问题——虽然在国外待了十几年,但我觉得我只能代表这群人里的极小部分。但我同时又很适合回答这个问题——我已经十几年没有在中国生活过,所以,我不会拿中国和国外做比较,不会做这种没意思的事情。

不过看来我的答案帮不到大多数已经用点赞表达自己看法的人了,所以就把原文删了。我猜他们点赞的动作是一种对中国的无奈和愤怒,和国外反倒没什么关系。

我只是说实话而已。如果你远渡重洋只是为了逃离原来的生存环境,你是不会爱上你的新家的。你最终会 end up 在社交网络上不遗余力地吐槽你的新家,什么菜不好吃啊,人不好看啊,整天下雨啊……国外真不缺这种。



分享到微信: 分享
【郑重声明】温哥华天空刊载此文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建议。 本网站有部分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 部分内容经社区和论坛转载,原作者未知,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及时与我们联络,我们会及时删除或更新作者。谢谢!

我要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