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 App 已上线
点我下载

“问题少女”留学逆袭记:华丽晋级强势PR

Wed May 25 2016 14:25:52 GMT-0700 (Pacific Daylight Time)

cover
图片
 
  ▲听Marissa现在的口音,很难想象出她原来是“一口京片子”的北京小妞,现在从她的口音里几乎找不到关于家乡的一丝影子。Marissa在海外生活了15年,真的很难分辨哪座城市才是她口中所谓的“异乡”
 
  2001年的夏天,当时正读高二的Marissa Guo一整个暑假都是在高度的兴奋中度过的,一是因为她的高中退学手续已办完,没有暑假作业,没有课外辅导,每天的生活就是和妈妈一块出门逛街;二是因为要出远门了,这将是她人生中第一次坐飞机,第一次出国。对于17岁的Marissa来说,留学新加坡就像是去度假。她不曾想到这次一离开就是15年的异乡生活,并且还会更久。

  ▲2005年,Marissa(左一)与新加坡朋友在圣淘沙聚会
 
图片
 
  Marissa原本计划在新加坡学习一年语言后去新西兰读预科和大学,可是因为在学习语言期间发现自己很喜欢新加坡,Marissa的父母也考虑到女儿年纪太小,在新加坡有认识的朋友可以照顾,所以最后决定让Marissa继续留在新加坡读完大学。
 
图片
 
  ▲2013年春节回家过年
 
  在英国驻新加坡大使馆名下的英国文化协会(British Council)开办的英语课程学习了一年语言课程和半年预科后,Marissa申请了新加坡首屈一指的私立大学——新加坡管理学院(Singapore Institute Of Management,简称SIM,后来改名为SIM University)和“英国政治经济学院(London School Of Economics and Political Science,简称 LSE)”合作的远程班,课程总共三年,全部考试通过可获得大学本科SIM和LSE联合颁发的毕业证。
 
图片

  ▲2015年与英国朋友聚会
 
  新加坡的公立大学本科学制一般是四年,想要在三年内完成四年的学业,这对于在国内被老师视为班上“问题少女”的Marissa来说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我从小可能因为成绩不好,对国内老师的教育方式非常抵触,造成恶性循环。那时,老师和家长天天批评我不用功读书,逼迫我读书,在这样的环境下,逆反心理作祟,自暴自弃,导致我彻底沦为学渣。”可是在新加坡,Marissa明白这是自己的选择,所以用她自己的话说就是“打碎牙齿也要吞下去”,在这种压力的推动下,反而很自觉地肯吃苦,肯努力。“那时在SIM有个说法:各行的精英以能来SIM当讲师为荣。所以我们大部分讲师都是兼职,讲师们有的开办自己的公司,有的则是某大型企业担任高管,个个都很有人格魅力,调动了我学习的积极性。在第二年、第三年读选修课时,有些课我会去听上两三次。”当时,学校的课室都是开放式,同一节课一个礼拜会有两三次,但如果去别的班听课也是不被允许的,经常跑去别班蹭课的Marissa就被管理员抓到过几次,在她努力解释并且屡教不改的情况下,管理员也被她的精神所折服了,只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图片

  ▲在新加坡时,新加坡式英文、新加坡式美食,甚至新加坡一年四季的高温都成为了Marissa生活的一部分。
 
  三年后,Marissa顺利毕业。“如果当时我留在国内估计很难考上好大学,所有科目中我英文最好,所以家里人才有了送我出国念书的想法,按我妈的话说死马当活马医。结果就真医好了。”说完这句话,Marissa很爽朗地笑了起来。
图片

  ▲2007年Marissa妈妈到新加坡参加女儿的大学毕业典礼
 
  Marissa说在新加坡读大学的日子是她人生中最美好难忘的一段时光,她学会了快乐地读书,也因此而变得越来越有自信。“我是双子座,性格比较活泼开朗乐观,好奇心重,喜欢探索,敢于挑战。我相信出国不仅仅是为了追求学习成绩,还是一种人生历练,所以在读书的同时,我想了解新加坡的文化,强化自己的英文,想结交更多的本地朋友,我也是个吃货,我想吃遍所有的新加坡美食。”
 
图片

  ▲自诩为吃货的Marissa很喜欢以“食”会友
 
  学习之余,Marissa加入了一个新加坡人的学习小分队,刚加入时,只有她一个中国人。下课后他们会一起泡图书馆,一起吃饭,晚上学校关门了,还会去24小时对外开放的新加坡国立大学(National University of Singapore,简称NUS)的图书馆继续自习,常常一待就到半夜两三点,饿了还一起去吃宵夜,“那段时间的我,不仅每天说着新加坡式英文,新加坡式中文,开着新加坡式玩笑,还趁机尝遍了新加坡各式地道的美食。”除此以外,Marissa还参加了新加坡本地的基督教会,每个星期天做礼拜,参加教会组织的东海岸骑单车、吃货小分队寻找美食等活动。“新加坡是双语国家,华人都会说中文,虽然我大部分朋友都会说中文,但是我争取不放过每一个说英文的机会,就这样我的新加坡英文进步神速。当然就算英文实在讲不明白的情况下还可以说中文,这在初期很大程度上帮助了我适应新加坡的生活。”
 
图片

  ▲2010年Marissa在伦敦结婚
 
  在新加坡完成大学学业后,由于母亲的坚持,Marissa继而远赴英国深造,伦敦都市大学(London Metropolitan University)市场营销(Marketing)专业硕士毕业后,顺其自然地留在了英国工作、结婚,在英国伦敦建立了属于自己的小家,“在读研究生期间我认识了我的老公,他在马来西亚吉隆坡出生,从小学就随家人移民来了新加坡, 因为有同样的生活背景,在异乡的我们初次见面就一拍即合,他也非常惊讶在英国的中国女孩子可以说一口地道的新加坡英文。”
 
图片

  ▲多年的异乡生活教会Marissa如何与不同背景、文化的人打交道
 
  Marissa很喜欢交朋友,无论在新加坡,还是在英国,她身边总有一大帮来自五湖四海的好友知己,每逢节假日,Marissa不是去欧洲各国旅游,就是和朋友们聚在一起,所以当我问她在异乡会觉得孤单吗?她只回答了我两个字:“不会!”口气铿锵有力。
 
图片
 
  ▲在MCM担任品牌推广和PR工作时,与同事在一起
 
  实际上,无论是毕业后应聘到奢侈皮具品牌MCM做品牌推广,还是目前就职于伦敦房地产开发公司Asha Group做市场和销售部门经理,Marissa选择的职业主要是跟形形色色的人打交道,从建筑工人、本地销售中介、建筑师、设计师到中东投资人……Marissa称这恰恰是海外多年的国外留学生活让她懂得了如何去应对不同种族和背景的人,在与人交流过程中更加从容。“新加坡和英国都是种族、宗教和文化多元化的社会,以前在北京读书时,别说外国人和其他种族的人,同学中连外地人都没有。可是到了新加坡,我必须学会跟来自不同国家和地区的人相处,这种变化首先让我开阔了眼界,然后最重要的是学会尊重他人,遇到分歧也懂得包容和理解别人,这在我今后的工作当中非常受用。”
 
图片

  ▲来到英国,Marissa顺其自然地适应了英式幽默和英国冬日的阴郁、英国的黑暗料理。
 
  现在,Marissa回想起15年前初到新加坡的情景,一切还记忆犹新、历历在目。Marissa的妈妈特意跟单位请了一周的假送女儿去新加坡,“在我妈走的前一晚我才进入了思乡和不安的状态,在妈妈怀里大哭了一场,那时我才真切意识到下面的路只能靠自己走下去了,再也没有妈妈的悉心照料了,我妈当时也哭了。”Marissa说她如今能理解妈妈的那种不放心,“她怕我想家,怕我吃不好,怕我被人欺负……可是当时她还要装坚强一直鼓励我,说我肯定没问题。”Marissa说她出国的时候年龄小,所谓初生牛犊不怕虎,那时什么都不怕,敢闯敢做,不会想太多,所以反而更容易适应和融入当地社会。她觉得如果换做是现在估计就不会有这么大的勇气一个人去一个完全陌生的地方生活了。
 
  Marissa坐在我对面跟我聊天,我很难想象她原来是一个“一口京片子”的北京小妞。现在,我从她的口音里几乎找不到关于其家乡的一丝影子。海外生活15年,不知哪座城市才是Marissa口中所谓的“异乡”。
 
图片
 
  ▲周末,与老公两个人在自己精心布置的家中度过一个慵懒的下午,这是Marrisa现在最享受的时光
 
  或许命运从来都不是直来直往,它喜欢弯曲和转向。各种新状况或新机会以不同的方式左右着人们,于是人们也跟随着命运重新选择、定位自己的位置。
 
  在新加坡时,新加坡式英文、新加坡式美食,甚至新加坡一年四季的高温都成为了Marissa生活的一部分。来到英国,Marissa又顺其自然地适应了英式幽默和英国冬日的阴郁、英国的黑暗料理。15年的异乡生活教会了Marissa如何与来自不同国家不同文化背景的形形色色的各类人打交道,教会了Marissa如何快乐、自信地生活,我问她:“如果让你重新选择一次,你是否还会选择在17岁的时候留学新加坡?”她用非常坚定的语气回答我说:“到新加坡读书是我人生中做的第一个最正确的决定,所以如果重新选择,我一定还会做出同样的选择。”


分享到微信: 分享
【郑重声明】温哥华天空刊载此文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建议。 本网站有部分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 部分内容经社区和论坛转载,原作者未知,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及时与我们联络,我们会及时删除或更新作者。谢谢!

我要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