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 App 已上线
点我下载

看腻了抗日神剧?来看看美国的抗中小说(组图)

Thu Jul 02 2015 17:20:43 GMT-0700 (Pacific Daylight Time)

cover
 
一部描述中美大战的美国小说近日一经发行,便成了美国多家严肃媒体的话题!包括《大西洋月刊》和《外交》杂志都刊文介绍了这篇名为《幽灵舰队》的小说,甚至评价它是和80年代的《第三次世界大战》、《红色风暴》等著名战争假想小说同档次的大作!乖乖隆地洞!

观察者网综合几家美国媒体对该书的介绍和作者自序等内容,并为大家翻译部分网站上刊登的试读部分内容——描述邪恶的中国科学家脑控被俘的美国将军……哇唬,光听这,看腻了手撕鬼子等抗日神剧的你是不是和笔者一样来了精神?据说这本小说号称要“创立一个新的未来学研究方法”,必定会给读者们带来超越抗日神剧的非一般体验!

来吧各位观网读者,Are You Ready!

本书将中国描述成一个崛起的“邪恶帝国”,虽然观察者网编辑暂未获得本书的完整版本,从试阅部分内容和媒体对该书的简介看,其剧情大概是这样的:

中国在21世纪中叶前后不断扩大其西太平洋上的军事存在,中国海洋资源公司的深海调查潜艇甚至开始对马里亚纳海沟的资源进行探测——这里是美国的经济专属区,这终于引发了中美两国为争夺太平洋的全面大战。

战争一爆发,中国就用弹道导弹击沉了美国航母,用无人水下航行器击沉美国核潜艇,摧毁了美国的卫星,还激发在美国电脑系统中广泛使用的中国芯片瘫痪了美国的网络。此外,中国还用到了许多匪夷所思的技术,比如其中一个试读片段就提到了一个中国疯狂科学家“脑控”美国将军的剧情。

然后,中俄联手占领了夏威夷,几乎完全控制了太平洋。

从部分“剧透”来看,美国不得不动员其后备军事力量开始与中国展开全面战争。

在一场好莱坞式的“绝对劣势下的顽强反抗”后,美国扭转战局,打败了中国。(目前暂无关于小说结局的剧透,只能这么猜测了)

书中各种目前尚处于研究状态的技术和武器装备悉数出场,由于两位作者中的一人是热门游戏《使命召唤》的编剧,所以曲折的剧情,热血的场景必然不少。想来恐怕不比10年前中文网络上流行的“屠美灭日”小说差到哪里。

那么美国媒体对该书的描述是什么样呢?我们下面来看看:

图片

《幽灵舰队》一书封面

美国亚马逊网站订购《幽灵舰队》的页面介绍称,美国、中国和俄罗斯展开了21世纪的冷战,突然间战争爆发了,在海上、陆地和空中,以及太空和网络上。所有的东西都被用来参战,从隐身无人机到来自美国海军“幽灵舰队”(观察者网注:美国海军预备役舰艇)的老式战舰。战斗机发起了一场珍珠港式的攻击;退伍的美国老兵变成了低科技的游击队员;十几岁的黑客在网络战场上混战;硅谷的亿万富翁们被动员起来参加网络战争;一个连环杀手展开了她的仇杀。战争的胜利取决于谁能从过去的战争中学到更多,并将它们运用到使用未来武器的战争中。

《幽灵舰队》是一本继承了《追杀红色十月》风格的每页都精彩的好书。本书两位作者是国防安全领域的前沿专家,本书的独特之处在于它涉及了许多技术细节——不论它们看起来有多么科幻——都非常真实,或者即将变得真实。

据《幽灵舰队》一书的作者简介称,本书两名作者分别为PW辛格和奥古斯特·科尔。其中,辛格一位“新美国”基金会的战略学者,为美军、情报部门和好莱坞提供顾问服务。他此前的作品是《纽约时报》最佳畅销书《战争线索》(Wired for War),据亚马逊网站的介绍,他还是《权力的游戏》和《饥饿游戏》的编剧,此外还是多部其他科幻电影和著名游戏《使命召唤》系列的顾问。科尔则是大西洋协会的资深会员,他通过幻想来研究未来战争,他是《华尔街邮报》采访国防工业界的记者。

因为科尔的大西洋协会会员身份,因此在美国著名的《大西洋月刊》杂志网站上刊登了这两名作者写的自序。文中这样描述两人是如何想起要合作写作这样一本小说:1986年夏天,几百万读者和我们一样,被汤姆·克兰西的《红色风暴》一书所吸引。我们两人至今都还能想起当初如此痴迷于他对冷战变成热战会发生什么的探索,当时我们都请了好几天假,沉浸在这本书中。

这本书中塑造的人物和情节之外,汤姆·克兰西创立了“技术惊悚”这个新类型的小说。战争和其中所用到的工具才是这本书中真正的“人物”……从使用拖曳声纳在北大西洋搜寻苏联潜艇,到西德富尔达谷地中准备迎战苏军坦克前认真保养“艾布拉姆斯”坦克发动机的细节。

确实,这种对真实的追求(技术上,而非对人物的追求,书中的人物看起来有点木讷),在当时看来,甚至人们觉得克兰西揭露了许多政府的机密……

图片

中美大战可是近年来许多美国惊险小说所热衷的内容

我们两人后来自己成了受尊敬的政策分析员和防务记者。然而这共同的经历把我们联系了起来。所以,在北约和华沙条约在汤姆·克兰西的想象中开展三十年后,我们与他相似的,决定展开我们对难以想象的未来的第一次探险,在幻想中。这本新小说是关于下一场世界大战可能的样貌,它的书名叫《幽灵舰队》——我们尽自己最大的能力去创造一种新的形式,或许可以叫做“有用的幻想”……

观察者网发现,在美国科幻网站IO9上,刊登了对这两位作者的采访。其中提到,由于两人的背景,这本小说受到了美国军方的注意。因为该书的内容“基于对目前诸多现实基础”,书后附有374条备注,是关于书中各种想象的未来武器装备或技术的现实报道背景。

以下,是IO9网站上该小说部分情节的节译(译者,观察者网席亚洲),诸位读者从这短短的阅读可以了解这本小说究竟是不是像他们所说的这么“现实”。

2167研究所,上海

无法感觉到正在他后脑上工作的钻头让这一切显得更加恐怖。

瑟钦的眼睛在房间内乱转。他试着转动头部,但不能动。一个电脑显示器在他的面前,那是他所能看到的所有东西;屏幕上显示,一个外科医生正在一个剃过的头颅上钻孔。随着金属钻头在头骨上的动作,骨头化为骨粉,如烟雾一样蓬起。屏幕上随即蒙了一层粉末。他的视线模糊了,因为一些粉末落入了眼睛。他想要眨眼,但却不能。在他的视野外,有人向他的眼睛里滴了一些液体,然后在他的眼角擦掉流下的液体。

随后,在视频画面上又看到了第二次、第三次同样的画面,钻头穿过头骨,骨粉飞散。他想要闭上眼,不看这一幕,但是他不能。在又有液体将他的眼睛洗净后几秒钟,他意识到这是因为他的眼皮已经不在原本的位置上了。他什么也做不了,事实上,他只能眼睁睁看着“医生”开始将细细的光纤穿过头骨上的三个洞插进去。他知道这些线上面分布着500个电极,每个都像头发一样细,这将把电信号连接到他的脑神经里。

图片

《幽灵舰队》两名作者,左边为PW辛格,右边为科尔

那个医生,如果可以这么称呼它的话,随后从电脑屏幕上消失了。瑟钦听到了金属轮子划过瓷砖地面的声音,越来越近。随后,那个医生站在了他的眼前,推着一个推车,上面有个小盒子,光纤从盒子上穿出,绕过后面。在推车上,还有两只机器手;有一些线将它们与那个盒子连在一起。

瑟钦在这人摘下手术面具前就知道了那是谁。

“瑟钦将军,见到你很高兴。”戚姜勇(音译:Qi Jiangyong,观察者网注)博士像个大学讲师一样站着,他确实是一个讲师,在他的神经科学研究让他被调到公安部之前。

瑟钦没有回答;他试着转移注意力,试图通过想一些遥远的事情来封闭自己的意识,就像当初反审讯训练中他们教他的那样。他想着“二十三”(似乎是一个女人的代号)的触摸,让自己沉浸在想象中终于自己被释放的瞬间。

“干得好,将军,正如你该干的那样,”戚博士说。“那么,看起来你已经认出了脑机接口技术。不过,再过几秒钟,我就能完成模块测试。”

他感到“二十三”在他脖子边上灼热的呼吸,随后吹到了他的耳边,他的身体抽紧了。

“现在,完成了。链接确认。将军,我得承认,看起来你似乎挺享受这个,不过我们得开始了。”

突然间,瑟钦被扔回了现实,他注意到自己面前两个金属手正在动起来,像是在抚摸什么不存在的东西。

“好,就这样。”

这两只手停止了有节奏的动作,随后开始试着向外伸,手指伸开,抓挠着,徒劳地试图抓住戚博士,但它们的手腕被固定在推车上,所以做不到。

“让我们开始吧,好吗,将军?”

戚随后开始讲一堂已经讲过几百次的课,最初是给他的学生们讲,随后是来视察的领导军官,现在,对他的实验对象。这好像已经成了一种仪式,他仍有讲课的欲望,即使是在研究的时候。

“人脑是世界上最强大的计算机。如果我们想要揭开它的秘密,我们就得把它当做计算机。我们脑子里的神经元通过放电交流,每个信号都以不同的频率发送,这就是所谓的脑电波。这些电波合在一起就成了我们所认为的思想,不管是意识还是下意识。它们承载着记忆、本能,以及我们身体的‘操作系统’,所有的一切,从你最深沉的恐惧到大脑命令你的肺继续呼吸。它们都不过是简单的电信号。”

瑟钦只能看着自己身前的两只手握起了拳头,愤怒的摇晃着。

……

瑟钦试图集中精力在“二十三”身上,但是却发现他逐渐开始无法想起关于她的记忆。随后他感到自己想要移动机器手,但是为什么?他没有想要移动那手。

”啊,你现在可能想要问,‘这对我来说意味着什么?’——让我们暂停一下,让校准完成。”

现在瑟钦的大脑好像分裂成两半,一半集中注意力在“二十三”身上,她的呼吸、她的皮肤、她的头发、什么都好,但另一半似乎只想着移动手指,从左边到右边。

“好极了,这就是我的研究。你瞧,在实时监控和分析脑神经控制移动模式的基础上,我们开始探索通过脑机接口能做到的更多事情。”

瑟钦看着所有机械手指都开始弯曲,他的注意力全部集中在脑中同时出现的两个意识,一个要手指运动,另一个不要。

“数据可以被监控,那么也就可以被篡改。对电脑可以,对你的脑神经信号也可以——我们可以改变你的运动指令,你的记忆,然后最重要的是,你的意志”……

(节选部分翻译完)

是不是很好奇呢?美国的“抗中神剧”可以一本正经的编到什么程度?说真的,用好莱坞编剧来搞“未来学研究”是不是有些搞笑呢?


分享到微信: 分享
【郑重声明】温哥华天空刊载此文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建议。 本网站有部分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 部分内容经社区和论坛转载,原作者未知,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及时与我们联络,我们会及时删除或更新作者。谢谢!

我要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