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 App 已上线
点我下载

孩子难管教?目不识丁的泰国母亲做法值得一学!

Fri Apr 28 2017 12:36:59 GMT-0700 (Pacific Daylight Time)

cover

社会上曾报道过这样的悲剧:父母耗尽半生积蓄把儿子供上硕士,千里迢迢来厦门照顾孙子却被赶出家门;当年28岁的华裔乖乖女詹妮弗不堪父母严厉管教,雇了3个人杀害自己的父母;赴日留学5年的青年汪某归国,与来接机的母亲因发生争执用水果刀连刺母亲9刀……

除了以上这种个别令人心酸的案例之外,其实许多家长也会抱怨现在的孩子越来越难管教,反映不少孩子自私、没礼貌、懒惰、虚荣、冷漠,甚至忤逆不孝……

让家长想不通的是,不是家长没有从小教育孩子,相反家长非常重视家庭教育:和孩子讲道理教做人,引导行为习惯,从小也很用心培养孩子,开发大脑潜能,发展才艺等等,而且不少家长也接触过许多海内外前沿的教育理念和方法。然而,为什么教出来的孩子却素质不高呢?

不禁要反思,当今世界我们的教育到底忽略了什么?

图片

教育不是为教而教,让孩子实现自我教育才能终身受益

养育孩子,大多数家长的重心会放在孩子的升学、未来学业、工作前途……而学校教育也更多是在教知识或技能,极少的学校会有一门课是教会孩子正视自己的情感诉求、学习如何正面积极的表达自己的感受。

我们似乎忽略了这一点——与其说是培养孩子成为某个领域的人才,不如说是在培养一个社会未来家庭的角色:未来的丈夫、未来的妻子、未来的爸爸、未来的妈妈,我们的教育的确是一种关系到孩子终身的教育。

但是,当知识和考试占绝大部分,家长和学校已是很难花更大的精力让教育最后回归到如何做人,我们的教育也未能扎根于德行。

尽管家长从小教育孩子做人做事,尽管老师也会在课堂上讲过这些道理,然而这种借助他人和环境的条件下所希望达到的教育目的,未能通过受教育者的内化去真正实现,所谓“内化”实际就是自我教育的过程。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也曾经这样说过,他的教育思想可以概括为一句话,即“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也就是由接受教育到自我教育的过程。

然而,这种对孩子成才、成人起重大作用的“自我教育”,却一直被人们忽视。

自我教育是指人通过认识自己、要求自己、调控自己和评价自己,自己教育自己。

“教育第一位的和最显著的效果表现在一个人开始思考他是怎样一个人,开始深究这样一个问题,即在我身上什么是好的,什么是坏的?如果不能引导一个人视察自己,思索自己的命运,最巧妙的教育方法和措施也是徒劳的。” 前苏联著名教育学家 苏霍姆林斯基《我的教育信念》

在这里引用教育家陶行知给学生三块糖的故事:

陶行知先生在当小学校长时,有一天看到一个学生用泥快砸自己班上的同学,当即喝止他,并令他放学时到校长室里去。试想一下,换作是当年的我们,应该是会害怕校长责备,也会担心不知校长将会对我说些什么等等,那时我们的内心是矛盾的。

然而,到了放学后,陶行知先生来到校长室,那个学生已经等在门口了。一见面,陶行知先生却掏出一块糖送给他,并说:这是奖给你的,因为你按时来到了这里,而我却迟到了。

继而,陶行知又掏出一块糖放到他手里,说:这块糖也是奖给你的,因为我不让你在打人时你立即住手了,这说明你很尊重我,我应该奖给你。

接着, 陶行知又掏出第三块糖塞到他手里,说:我调查过了,你用泥块砸那些男生,是因为他们不守游戏规则,欺负女生。你砸他们,说明你很正直善良,有作斗争的勇气,应该奖励你啊!

结果,在给第一块糖时,那个学生很惊异,在给第二块糖时,那个学生更惊异了,在给第三块糖时, 那个同学感动极了,他流着泪后悔地说:陶校长,你打我两下吧!我错了,他们毕竟是我的同学啊!

图片

从那位学生的情绪变化中,我们可以看出来,这是一段自我内心的体验,陶行知校长既能让学生从他自己身上认识到什么是好的,比如对这位学生的这些肯定:按时、尊重校长、正直善良……又能很自然的让这个学生认识到自己身上哪些做法是不好的。

所以,最后学生认错了,根本用不着校长明说他的不对或是去批判他,而是由学生自己去视察自我,完成一次自我教育。

比起大家所认可他的这种表扬艺术,我更欣赏陶行知先生懂得如何激发学生进行自我教育。

同时,在这个故事里,还有一点,非常值得参考的是,陶行知校长从头到尾都没有让这位学生感觉到有被教育的痕迹。

如果一个孩子在犯错时,我们的老师或家长想要帮助他纠正这个错误,一开始就对此大为生气,或是给孩子十分严肃的脸色看,孩子一看你这架势就知道自己将要被教育,他就那样头低头的听着你的一番教训……即使最后他被训得心服口服了。

然而,他的自我认识与自我完善的能力却会迟钝起来,因为他可能会产生这样一种想法:我应成为怎样的人,应做些什么事,我做错了也不要紧,大人会替我考虑的,我只需要等待建议和指示就行了……

这个不良循环的结果是,孩子下一次犯类似的错误,父母继续下一次教育他,孩子就这样依赖着父母或老师对他的教育。

图片

所以,这种情况下的教育,并没有激发孩子去进行自我教育的教育,效果并不显著,更没能让孩子终身受益!

最好的教育,就是能够引导孩子思考,并转化为孩子的自我教育,伴随着孩子的一生,启发和激励着他的一生,建议在教育孩子时,不让孩子知道或感觉到你正在对他进行教育。

培养孩子最好的方法,就是使父母成为教育的实践者

父母作为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是家庭教育的担当者,在帮助孩子实现自我教育的过程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事实上,许多做父母的对子女的栽培十分用心,却往往并没有取得相应的效果。

尤其是在多年后,父母会发现孩子离他们心目中“好孩子”的形象越来越远。

为什么?

显然,孩子还未能学会自我教育。此外,在家庭教育的过程,很大可能是因为家长忽略了这一点——没有以一个实践者的心态来教育孩子,教育的效果并不显著。

世界六大著名教育方法,其中之一的“教育的实践者”,其创始人多湖辉先生认为培养孩子最好的方法,就是使父母成为教育的实践者。

这也就是说,父母对孩子的引导,都应当自己也身体力行做到,成为孩子的榜样!而不是只会对孩子加以要求、控制、约束、寄予期望……

图片

下面,这则来自泰国的励志广告《一个妈妈教会女儿受用一生的事情》,讲述一位不识字的母亲的育儿故事,这是由真实案例改编,现在一起来看看这位妈妈是如何担当教育的实践者,激励孩子实现自我教育。

 

这位卖水果的泰国母亲,没上过学,既没有根据前沿的教育理念去教育孩子,也没有很好的教育艺术和技巧,当她不知道如何教女儿时,她想到唯一能做的就是,让女儿在生活中学习。

她朴实的教育方法,就是落在日常生活中,身体力行,通过引导孩子思考,自己去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从镜头中看到,女儿不会切菠萝,笨手笨脚的,但母亲没有责备,而是微笑的用行动去给女儿示范如何切菠萝,于是女儿学着母亲的样子,第一次学会了切菠萝。

图片

母女过着拮据的生活,当女儿看到别的小朋友在吃雪糕时,母亲看到了女儿满满的羡慕之情,却是囊中羞涩,拿不出零钱给女儿买雪糕,便想出一个很棒的想法——把切好的菠萝放在冰块里,于是第一款菠萝冰棍诞生了。

我们可能只看到了这位母亲为了满足女儿的这个小需求而亲自制作了菠萝冰棍,但这位母亲同时也在用行动教会女儿,想要满足自己,可以想办法去争取。

图片

女儿吃到了母亲自制的菠萝雪糕,觉得如此好吃,提出来可以把它卖出去时,母亲便鼓励她去尝试,于是女孩开始卖菠萝冰棍。

第一天无人问津,母亲不是自己替女儿将菠萝雪糕卖掉,而是给女儿一个建议,让女儿到市场去观察别人是怎么做买卖的。

图片

女儿到市场用心观察买卖的小贩,似有所悟,于是效仿他们,回家后用蜡笔绘DM,做出了一个买2送1的促销策略,还有朗朗上口的广告词。在人群中,她还非常自信的叫卖起来……

图片

女儿在实践中体验到了一些小成就后,她坚持在课余一本正经的做起了这单小买卖,主动帮助母亲分担生活的经济压力。这种亲身体验也是一个孩子了解生活不容易和母亲生存处境的最好方法。

图片

而令这位母亲感到欣慰的是,“哪天要是我不在她身边,我相信,她也会很好。”

短片中的母亲对孩子没有过多的说教,她在生活中遇到难题也是通过思考和想办法去解决,她教给女儿的正是这种诚恳生活积极态度,鼓励孩子在实践中学习,试着自己去解决问题,这才是孩子受用一生能独立成长的最好助力。

家庭是孩子人生的第一课堂,也是激发孩子潜能的源泉,而孩子在家庭里向父母学习到的互动模式、技能、生存方式、思维方式等,足以影响其一生。

当父母愿意以一个教育的实践者去教育孩子时,更能激发孩子发展自我教育,受用一生!

图片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任何人如果不能教育自己,也就不能教育别人。所以,如果父母不能自己教育自己,他对孩子所进行的教育也是没有力量的。

当我们父母能够以这样的心态去进行家庭教育时,自己也会成为一个学习型、成长型的父母,和孩子的交流也会更多一分平和。

父母有必要和孩子之间建立一种交往关系,甚至是准备着和孩子建立一生的友谊,始终保留良好的沟通,父母的对孩子所说的每一句话,这都将会是一种提醒和激励,让孩子获得不断成长。

并不是一定要求我们的父母多么富有智慧,既懂得教育的具体行为,又懂得教育的艺术和好技巧,关键在于教育的心态,父母应当意识到自己是一个教育的实践者!

父母更需要是一个言行一致的实践者,如果孩子看到父母所做的和所说的不一致,那么,比起语言,孩子更相信他所看到的父母的行为。



分享到微信: 分享
【郑重声明】温哥华天空刊载此文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建议。 本网站有部分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 部分内容经社区和论坛转载,原作者未知,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及时与我们联络,我们会及时删除或更新作者。谢谢!

我要评论: